中國虎網 2012/1/18 0:00:00 來源:
未知
1月9日,全球生物科技行業年度盛會第30屆JP摩根醫藥行業會議在舊金山召開,這是業界趨勢的風向標
2012年,全球最大的生物技術公司安進及全球第六大生物技術公司塞爾基因(Celgene)為了重拾高增長,將積極開展并購交易。1月9日,安進在舊金山召開的第30屆JP摩根醫藥行業會議上,與多家潛在的并購目標公司會面。根據大會主辦方提供的數據,本次會議吸引了8000名與會者及395家制藥/生物技術公司出席,包括輝瑞、百時美施貴寶等。
吞并或合作
安進和塞爾基因正試圖通過并購交易,提振投資者的信心,并效仿傳統制藥公司——如輝瑞和百時美施貴寶開展并購交易。在過去5年中,納斯達克生物技術指數上漲了36%,而安進股價下降6%,塞爾基因上漲18%。
曾幾何時,生物技術公司開展并購交易的積極性一直低于傳統制藥公司。自2007年以來,百時美施貴寶已完成17項并購交易,而在這期間,安進和塞爾基因分別完成9項和3項。
摩根大通公司(JPM)醫藥兼并和收購部門常務董事亨利·葛司布魯斯(HenryGosebruch)說:“預計大型生物技術公司將在2012年積極開展并購,因為投資者希望公司進行戰略性收購,繼續開發創新療法,以提高長期增長目標,而不是像低增長的公司,簡單地從事派息和股票回購。”
“對于投資者,這是一次絕好的機會,但對于其他公司,將意味著被吞并或成為別人的合作伙伴。”總部設在科羅拉多州博爾德的克洛維斯腫瘤公司(ClovisOncology)首席執行官帕特里克·馬哈菲(PatrickMahaffy)說。克洛維斯腫瘤公司是首次參加該會議。
葛司布魯斯表示,大會為一些公司吸引到新的風險投資資金。“投資者對今年制藥業的信心可從大會上的反應略知一二,這次會議如同一支溫度計,測試業界的‘體溫’。”
不劃算的收購
去年11月21日,吉利德科技公司(GileadSciences)宣布,同意以108億美元并購總部位于新澤西州普林斯頓的Pharmasset公司。根據彭博社的數據,該項收購行動是歷史上大于5億美元的制藥業并購交易中,估值最高的收購交易。吉利德科技同意支付的金額是丙型肝炎的藥物制造商Pharmasset公司凈資產的70倍,較該公司平均20個交易日市值高出94%。
紐約TriArtisan集團與摩根分析師拉古拉邁·瑟拉珠(RaghuramSelvaraju)表示,我們看到,大公司開始愿意支付巨大的資金獲得高價值資產的控制權。
加拿大皇家銀行資本市場(RBCCapitalMarkets)分析師邁克爾·綺(MichaelYee)建議安進進行并購交易。截至2011年9月30日,安進擁有的現金和短期投資總額為177億美元,相比之下,百時美施貴寶僅有82億美元。
股息與回購
安進的市場價值為565億美元,去年第一季度宣布派發股息和一項10億美元的股票回購計劃,并承諾創造更多的價值回報給股東。
綺認為,對投資者來說,這還不夠。
今年5月,安進首席運營官羅伯特·布拉德韋(RobertBradway)將取代現任首席執行官凱文·沙拉爾(KevinSharer)。隨后,綺接受采訪表示,安進在業務發展方面,一直沒有成功的運營歷史。
他說:“安進需要積極的業務發展模式,以使其擁有更多有影響力的新藥進入Ⅱ期臨床試驗階段,在未來3~5年內,安進將有不少新藥進入Ⅲ期臨床。”
過去5年,安進最大的并購交易是2010年以4.25億美元收購BioVex集團,從而獲得實驗性治療癌癥藥物Oncovex,該藥用于治療卵巢癌和胰腺癌。
安進表示,未來的并購交易會跟隨公司的發展戰略,在全球拓展業務。
潛在并購目標
分析認為,安進收購目標的市值很可能在30億~100億美元之間。2010年賽諾菲以201億美元收購全球最大的罕見疾病藥物制造商美國健贊公司,該項交易在去年4月完成。
2007年塞爾基因進行了公司歷史上最大的并購,以28億美元收購Pharmion公司。目前塞爾基因的市值為304億美元,已完成7項并購交易。
塞爾基因首席財務官杰西那·佛西(JacqualynFouse)表示,我們關注血液學和腫瘤學領域最新科研成果,以確保我們開發的技術和化合物處于行業頂尖位置,如果遇到合適的收購目標,定會開展并購交易。
在研新藥
塞爾基因目前已有4個上市藥物,2個在研新藥,包括處于Ⅲ期臨床試驗階段的癌癥治療藥pomalidomide。該公司的業務發展非常活躍,同時將繼續與合作企業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
雖然去年大部分生物技術類股票跑贏大盤,但新上市的制藥公司發現,在市場上銷售新產品越來越困難,這將加速他們被收購的步伐。
2011年,納斯達克生物技術指數(NBI)上漲12%,同期標準普爾500指數變化不大。Dendreon公司和人類基因組科學公司因為其首個上市新藥糟糕的市場表現,去年這些公司的股價分別下跌了78%和69%。
一些新上市的生物技術公司的處境與這兩家公司相似。2010年以來,在20個上市生物技術公司中,有11個自其首次公開募股后,股價一直下跌,其中有6個下跌60%以上。
“多年來,有很多生物技術公司已成功上市,卻沒有很好地定位為上市公司,”FrazierHealthcareVentures公司普通合伙人羅伯特·摩爾(RobertMoore)說,“成為上市公司后,他們就能以最低的成本籌集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