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青山翠擁,碧水環繞,這里繁花蔓草,雀唱鳥囀;這里,被命名為 “國家南昌生物醫藥產業基地”;這里,名藥飄香,產業興旺——這里就是被譽為桑海“藥谷”的南昌“北大門”桑海開發區。
2008年,國家發改委在具有優勢和特色的地區,建設高技術產業發展基地,“國家南昌生物醫藥產業基地”位列其中,并于當年9月30日在桑海開發區正式揭牌。在2012年的工作安排上,桑海開發區明確指出,將緊緊圍繞全市,抓住推進大投入、大建設、大發展的重要契機,充分發揮桑海自身競爭優勢,“以藥為基、依港興區”奮力拼爭,努力成為打造全市核心增長極的急先鋒、排頭兵。
依托優勢 打造桑海藥谷品牌
良好的自然環境奠定了藥業發展的基礎。桑海三面環山,一面臨水,雨量充沛,日照豐富,年平均氣溫15℃-18℃。綠化率和空氣負氧離子含量居于國內開發區的前列,空氣質量極優。優良的植被、土壤、氣候、地理等自然條件為桑海孕育了極為豐富的中藥材資源和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天然優勢。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江西蠶桑場曾名聞遐邇。
桑海開發區擁有50多年雄厚醫藥產業發展基礎。深厚的醫藥文化底蘊、多家歷史悠久制藥企業,鑄就了今天桑海“藥谷”美譽。近幾年,桑海開發區依托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搶抓中藥現代化和生物制藥的機遇,在科學調查與論證的基礎上,放膽實施了打造“生物醫藥城”特色工業園區的建設工程。將產業定位為打造成為中國重要的中藥產業鏈生產基地、中部地區生物醫藥產業集散基地、江西省生物醫藥研發重點平臺,集科工貿于一體的專業化醫藥園區。
隨著對醫藥企業培育力度不斷加大,實現了生物醫藥產業超常規、規模化發展。截至目前,桑海從事生物醫藥行業的企業共有19家,其中制藥企業6家,生物企業2家;藥用包裝企業6家,藥用印刷企業2家,醫藥配送站1家,醫學檢測中心1家等10家醫藥配套企業。擁有一定數量的醫藥名牌產品和較完善的醫藥銷售網絡。現有醫藥品種達260多個,其中國家級新藥8個、中藥保護品種12個,入選《國家基本藥物目錄》41個,入選率達13.36%。入選的藥品中,中成藥品種19個,占中成藥品種的18.63%;化學藥品種22個,占化學藥品種的10.73%,無論從中成藥數、化學藥數還是總入選數占全國的比例均在10%以上。單從生產品種來說,都在全國名列前茅。
2010年,該區生物醫藥產業累計完成總產值13.38億元,占整個工業總產值的76.9%;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1.38億元,占整個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的77.2%;實現利稅8077萬元,占整個工業利稅的71.8%。2011年,全區生物醫藥產業預計實現工業總產值17億元,主營業務收入預計完成12.8億元,貢獻利稅超9000萬元,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多年保持高速穩定增長。
組團布局 建設特色工業園區
2008年8月,省委、省政府專門提出要大力支持桑海加快建設特色產業園區;12月,國家藥監局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為桑海編制《國家南昌生物醫藥產業基地發展規劃》。2009年3月,市政府專門成立“國家南昌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建設領導小組”,由市委、市政府領導擔任領導小組組長,在桑海下設辦公室。2010年1月,市政府專門出臺了《做強做大做優桑海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建設的若干意見》。2010年8月,桑海生物醫藥基地獲批為省級桑海生物醫藥產業基地……
這些政策為桑海發展特色醫藥產業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為未來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在政策的支持下,桑海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為整合區域經濟,優化資源配置,發揮資源效益,開發區依據醫藥產業發展的實際,經過長時期的調查研究,創新成立了生物醫藥產業辦公室。生物醫藥產業辦公室作為開發區的直屬部門專門負責管理和發展生物醫藥產業,為園區建設提供有力的組織保證。
按照GAP藥材種植標準的要求,區內醫藥企業和農戶建立了規范化中藥材種植基地3000余畝,先后成功種植了江西道地藥材丹參、白術、瞿麥、連錢草、桔梗等十幾個品種。自桑海萬畝中藥材種植基地項目被市發改委批準立項以來,該區醫藥產業辦積極開展調研工作,深入了解適合區內種植的藥材種類、種植地塊、種植現狀及駐區藥企需藥材種類和數量等,挖掘區內種植中藥材客商,尋找潛在客商,建立專人負責跟蹤落實、每周匯總分析機制,并且和種植客商、種植專家商討運作模式。2011年4月,區內江西省國營蠶桑綜合墾殖場與江西遠建集團有限公司主要負責人在區綜合樓中型會議室進行合作簽約,墾殖場將南山分廠約1200畝土地發包給遠建集團經營,藥材種植規模不斷加大。
一系列特有的優惠政策,使得省內外醫藥企業不斷向桑海拋來橄欖枝。截止到目前,江西遠健藥業投資1.3億元的中藥材深加工基地項目、江西天仁誠和藥業投資3億元的“年產5000噸片劑、硬膠囊劑、4000萬瓶注射液”項目、福建同盛醫藥公司投資5700萬的年產5000噸中藥飲品項目、江西山水醫藥公司投資5500萬的醫藥倉儲物流經營項目、江西眾心藥業公司投資1.5億元的生物醫藥交易物流配送中心項目、北京中天匯通科技公司投資2300萬的“年產1000臺滴丸機、軟膠囊機”等6個項目,總投資近7億元,都將集中落戶在該區1200畝生物醫藥基地中。這些項目將有效推進全區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科技引領 提升產業建設水平
科技是產業發展的生命、核心競爭力。發展生物醫藥產業,必須以科技為支撐,牢固樹立“科技興藥”的思想。在“桑海藥谷”飛速發展的過程中,也存在著醫藥企業規模小,專業化程度不高,研發能力較低,競爭力不強的問題,在激烈的醫藥市場競爭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為此,開發區通過組織實施技術創新工程,使全區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有了進一步發展,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體,政府積極引導和推動,社會各方面力量積極參與的企業技術創新體系。
他們多次組織有關人員到省內外的大專院校、科研單位開展項目對接,請專家、學者獻計獻策,并吸收科研院所進基地,聯合創辦科技示范基地,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等各方面科技力量的作用,提高核心競爭力進行新產品開發和產業技術開發。自2009年桑海成立了省內開發區首個博士工作站以來,高校博士進區“上班”,以培育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為目標,以調整中藥經濟結構為重點,以技術創新為突破口,在科技興藥、突出特色、強化產業競爭力上狠下工夫,通過將“產、學、研”更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實現了政府、學校、企業的三方共贏。
另外,企業要想得到長遠發展,企業孵化器是推進企業發展的又一重要工具。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培養高新技術企業的和企業家為宗旨,通過開發愛戰創業培訓、輔導、咨詢,提供研發、試制、經營的場地和共享設施,以及政策、法律、財務、投融資、企業管理等方面的服務,降低了創業風險和創業成本,提高了企業的成活率和成長性。桑海于2010年正式啟動了孵化器的申請籌備工作,多次邀請省內外專家進行培訓指導。2011年9月,桑海開發區管委會正式提出“關于桑海生物醫藥創業服務中心申報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的請示”,申請工作已得到了市科技局及省科技廳的大力幫助和支持,下階段該區將與國家科技部展開對接,力爭在2012年引進全市首個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