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2/2/6 0:00:00 來源:
未知
近日,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副巡視員張大發透露,2013年,33萬中央單位公務員將納入城鎮職工醫保。此前,北京市市級公費醫療人員并入職工醫保的改革工作已于2012年1月1日啟動。至此,內地31個省份(直轄市)中,已有24個省份(直轄市)全面取消公費醫療,比例達80%。
“公費醫療退出歷史是必然的。”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中國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靈接受《投資者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但并不樂觀的是,政府雖然支付高額的改革資金成本,但公務員的超國民待遇仍可能變相保留,只不過“從吃財政變成了吃醫療保險”。
以北京為例,《投資者報》根據北京市平谷區改革試點的數據推算,北京市的公費醫療改革,政府至少要拿出2億元以上,為這項涉及市屬公務員、事業單位、公立醫院、高校教職22萬人的改革埋單。以此比例估算,全國公費醫療改革的增加支出大約50億元左右。換來的是,2012年以后包括北京在內的24個省市,再不用擔心“公費醫療”這個無底洞,政府的責任將僅限于繳納參保人員工資總數的10%到醫保統籌基金,如報銷費用不夠,原則上不再增加,由醫保基金支付。
財政壓力是改革動力
“公費醫療”是指國家通過醫療衛生部門,向國家工作人員提供免費醫療及預防服務的一項社保制度。這一制度建立于1952年,當時中國城市醫療體制由公費醫療和勞保醫療兩部分組成,職工醫療費用分別由財政資金和企業支付來承擔,個人無須付費。
“在過去的公費、勞保體制下,主要存在的問題表現為醫療費用由國家和企業分別包攬,缺少機制去有效地制約過度消費;醫療費用增長過快,明顯地超過了社會經濟承受能力。更嚴重的是,過去的職工醫療保險,尤其是勞保,是以企業為單位的保險系統,先天性地缺少抗風險能力。”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衛生經濟與管理學系主任、北京大學中國醫藥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國恩教授告訴《投資者報》。
這種過度醫療的現象有許多更為通俗而生動的說法,比如“一人得病,全家吃藥”、“小病大看”等。數據顯示,1978年全國職工醫療費用為27億元,1997年增加到774億元,增長了28倍,年遞增約19%,而同期財政收入只增長了6.6倍,年遞增約11%。
1998年12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規定所有用人單位(包括機關事業單位)及其職工,全部要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這個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城市醫療保障制度在運行長達40多年之后,開啟了轉向醫保的改革。企業職工醫保隨著國企改制的大潮流迅速推進,而公務員等人群的公費醫療改革卻步履遲緩。
近年來,在公費醫療徹底取消之前,由于財政負擔過重,各地都對公費醫療先后出臺過一些實施細則和約束浪費的機制。例如,北京市在2000年出臺《關于進一步深化公費醫療改革有關問題的通知》,提出按保障人數定額管理的辦法,以實現公費醫療開支總量控制,并制定了公費醫療享受人員醫療費用負擔標準:年度門診費小于等于3000元,職工個人負擔20%,超過3000元以上部分,個人負擔10%;年度住院醫療支出小于等于1萬元,職工個人負擔10%,超過1萬元以上部分,個人負擔6%;退休人員個人負擔比例為在職職工的50%。
然而這些措施約束力并不強,并且由于公費醫療存在花費越高、個人承擔的費用比例越低的制度設計弊端,使得“小病大看”等現象非常普遍。一些醫療單位在利益的驅動下,大量經銷貴重藥、進口藥,甚至經銷營養滋補品、非醫療用品;盲目進口和使用CT、核磁共振等高檔醫療設備。
這些體制性弊端加大了政府的財政負擔,也加劇了社會不公。正如政府有關部門人士所說,公費醫療徹底取消并入醫保,是財政壓力逼出來的。一組公開數據顯示,2009年,北京市人均醫療衛生費用為4179.87元,平均個人負擔比例為26.2%,而2010年北京市公費醫療實際支出26.2億元,比2009年增長6.27%,以北京市享受公費醫療的22萬人數來計算,人均醫療費用超1.1萬元。公職人員與普通職工在醫療保險方面的待遇不公顯而易見。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