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2/2/17 0:00:00 來源:
未知
眼下,外資巨頭正加快涌入中國的步伐,攻城掠地的并購烽火四起。同樣的外資圍城戲碼幾年之前就已在印度上演。在世界愛上新興市場時,被看作仿制藥“大蛋糕”的印度和中國,獲得了更多這些西方巨頭伸過來的橄欖枝。而印度制藥業一直走在中國前面。
印度制藥近年在全球的驚艷表現,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其對外資的善于利用。而今,印度悄然給這道大門加上了一道閘。
跨國并購受限
印度央行于去年12月9日發布公告,將外資對國內現有制藥企業直接投資的審批程序由自動許可調整為政府許可,外資仍可以最多收購印度制藥企業100%股權。
在此之前,外資對印度制藥行業的投資項目符合“自動生效制度”審批的項目,可享受自動許可,即申請人只需向設在印度孟買的印度“儲備銀行”外匯控制部總經理填報相關申請表格,即可自動獲得項目批準。
此項新規定的公布,意味著外資企業要對印度現有制藥企業的收購以及兼并需要獲得印度商業和工業部下屬的外國投資促進委員會的同意,隨后提交印度競爭委員會審查。不過,外資在制藥行業進行的“綠地投資”仍將繼續按照自動審批程序進行,可以全資設立子公司,投資方只需向印度央行提供資金流入金額,而不必提交政府許可。
“審批程序改為政府許可,且有印度競爭委員會的介入,說明外資在印度市場與本土企業的競爭引起了擔憂。”一位私募分析人士向記者表示。
“印度政府允許外國直接投資不受任何限制地根據自主決策在制藥行業進行‘綠地投資’,將使生產產能、技術引進和研發需求增加。”該分析人士指出,跨國并購投資項目將被要求接受印度外國投資促進委員會最長達6個月的審批。“在此期間,由印度競爭委員會(CCI)實施一些必要和可行的政策,針對制藥領域合并與收購進行有效監督,以確保公共健康問題和吸引國外直接投資之間的利益平衡。”
外資圍城
印度醫藥產業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產業發展到全球垂涎,政策管制的放松起了關鍵性作用。印度制藥行業吸引外資的政策也經歷了從嚴格到寬松的過程。
20世紀80年代之前,印度可謂藥品管制最嚴格的國家之一,對制藥業企業實行保護政策,嚴格限制外資進入。1974年實施的《外匯管制法》更是對外國投資的審批、股權限制、管理等作了嚴格規定,外國公司占的股份不能超過40%,而且必須在印度登記注冊和向印方轉讓技術,印方還有權將已轉讓的技術再橫向轉移。
20世紀90年代起,印度開始對國外投資者開放,許多跨國公司開始涌入印度的各行各業進行并購,卻未能掀起制藥行業的外資并購潮。
盡管印度對本國醫藥產業實施了嚴格的保護政策,但醫藥產業并未得到大的發展,還導致醫藥企業規模小、成本高、產品更新慢,在國際市場上沒有競爭力。
為刺激本土制藥業的發展,印度逐步放松對制藥業的管制,放寬外資在制藥業的投資限額,大力鼓勵吸引外資。
先是將外商對原料藥及其中間體和制劑的自動化生產線投資限額從原來的51%放寬到74%。而后又放寬至100%,并允許自動批準。
隨著印度經濟的發展以及藥品管制政策的放松,印度藥品市場規模擴大。據統計,在過去的10年中,印度制藥業年均保持17%的高增長,近年來也達到10%以上,這大大高于世界制藥業7%、印度經濟6%(近10年平均)的增長速度,呈現出巨大的增長潛力,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進入。
隨著全球藥品專利陸續到期,要想迅速介入數千億美元的全球仿制藥市場,收購印度制藥公司被認為是一條不可多得的捷徑。自2008年起,外資在印度市場掀起了并購大潮。
2008年,日本第三大制藥公司第一三共株式會社(DaiichiSankyoCo.)收購印度最大制藥公司蘭伯西(Ranbaxy)實驗室。這是首起外資大規模收購印度企業的個案。緊接著,2009年7月,法國制藥巨頭賽諾菲安萬特以5.5億歐元收購印度疫苗生產商山莎生物技術(ShanthaBiotechnics)78%的股權。2010年5月,美國雅培公司以37億美元巨資收購印度第五大制藥企業皮拉馬爾保健公司。
目前,制藥業已成為印度吸引外資最多的五個重要產業之一。
未來博弈
“跨國制藥企業不僅帶來了資金、技術、經營管理理念、營銷模式等,更為印度制劑產品打入歐美日等市場,實現全球營銷起到了重要作用。”分析人士表示,外資并購帶動了企業的國際化,進而帶動了產品和營銷的國際化。
但是,洶涌進入的外資股權比例越來越高,讓印度感到了長遠的威脅。業內人士指出,自2008年以來,印度最大非專利藥生產企業蘭伯西公司、疫苗生產商山莎生物技術和皮拉馬爾保健公司等相繼被日本、法國、美國制藥巨頭收購,引發了印度對本國制藥行業和民眾福利的憂慮。
“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外資對本國市場控制率提高,意味著本國生存空間相對縮小,對本國企業的成長形成強力競爭和扼制。而印度獨立和自我保護本國產業的意識很強。此外,許多外資藥企將研發中心轉至印度并在當地進行藥物試驗,也引發了其對本國民眾健康安全的擔憂。”分析人士表示。
印度當地媒體《金融快報》此前亦有報道稱,鑒于該國制藥行業近期出現大量收購交易及對該國市場產生的影響,印度政府決定將制藥產業并購置于監管之下。印度時報稱,印度政府內部甚至曾出現過要將對制藥企業的外商直接投資(FDI)上限下調一半的聲音。
這是引進外資與保護民族資本之間的博弈,最終印度政府采取了折衷的辦法。
作為未來仿制藥最大市場的中國同樣面臨這種競爭與博弈。不僅華藥集團、哈藥集團、蓋天力、河南天方藥業等大型制藥企業均有外資介入,外資在華的獨資趨勢亦在加強。至2009年底,醫藥行業外資股權控制度達到了10%。
過度保護反而不利于企業發展。去年底最新發布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1年修訂)》顯示,國家保護民族產業、扶持弱勢產業、限制產能過剩產業、進行結構調整的方向是十分明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