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約有70%到80%的膽囊癌與膽結石有關,肝內膽管癌也與肝內膽結石關系密切。這主要是由于膽結石的長期存在容易引起膽囊和膽管壁黏膜的慢性炎癥和反復感染從而使細胞增殖調控紊亂,導致癌癥。
隨著各色高脂食品和不規律的飲食習慣“侵入”人們的生活,近年來膽結石的發病率不斷攀升。與此同時,膽道腫瘤的發生率也在悄然增加。然而由于癥狀隱匿,加上人們對膽道這員消化“大將”的了解非常少,膽道腫瘤的早期發現和治療成了難題。
究竟有哪些你意想不到的癥狀、哪些容易被忽略的感覺,是膽道腫瘤發出的“信號”?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普外科王堅教授以三位患者為例,幫助大家認識膽道腫瘤。
膽結石要常檢查
李女士與膽結石“為伴”已有三十多年。近半年來,李女士常常覺得右上腹隱隱的脹痛。由于工作忙,她便把偶爾的疼痛拋在了腦后,直到疼痛發作得越來越厲害,她才意識到,也許是多年“相安無事”的膽結石發作了。
李女士來到仁濟醫院,經過詳細檢查后,結果令她大吃一驚,自己竟然患上了膽囊癌。
仁濟醫院普外科王堅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近年來,膽道腫瘤的發病率明顯上升。這一方面是由于體檢的普及,腫瘤的檢出率有所提高;另一方面,隨著生活習慣、飲食結構的改變,膽結石和膽囊息肉的發病率明顯升高,而這兩種容易被人視作“小病”的膽道常見病和膽囊癌的發病有著一定的關系。
王堅教授指出,約有70%到80%的膽囊癌與膽結石有關,肝內膽管癌也與肝內膽結石關系密切。這主要是由于膽結石的長期存在容易引起膽囊和膽管壁黏膜的慢性炎癥和反復感染從而使細胞增殖調控紊亂,導致癌癥。他提醒,患有膽結石和膽囊息肉者不能因為平時沒有癥狀就放松警惕,尤其是長期患病者,務必要定期進行B超檢查,觀察結石或息肉的變化,并及時發現膽道內的病灶。尤其是原本沒有癥狀的膽囊結石患者,在進油膩食物后如果突然出現右上腹飽脹,或原本只是輕度隱痛或脹痛的患者,一旦疼痛程度加重或頻率增加,或出現皮膚、尿色發黃時,就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耽誤了及時治療。
膽囊不可一開了之
張先生由于在體檢中被查出膽囊結石,前往醫院就診,鑒于結石體積較大等因素,醫生決定為他進行膽囊切除手術。沒想到,手術過程中,醫生發現張先生的膽囊壁有增厚等現象,懷疑其有癌變的可能。術中的快速病理切片檢查證實了醫生的推斷,張先生患的是膽囊腺癌。隨即,醫生又為他做了膽囊癌根治手術。
在膽結石手術中因醫生高度重視而意外發現膽囊癌,從而使患者得到及時治療的例子在仁濟醫院普外科并不是個例。王堅教授告訴記者,雖然膽結石的發病率不斷增高,但人們對膽道疾病的認識卻存在不足,往往容易陷入一些誤區:一是對結石不聞不問,不注意定期檢查或忽略癥狀的變化。二是一旦發現結石,就急于一切了之。殊不知結石小于3厘米、膽囊功能正常且沒有明顯癥狀的情況下,一般來說只需定期隨訪即可。
更需要提醒的是,切不可去不正規的醫療機構隨意把膽囊一切了之。因為除了膽囊癌外,膽管癌也是常見的膽道腫瘤之一,而膽管癌又常常伴有膽結石,很容易被當成單純的結石病而誤診誤治。因此,王堅教授建議患者一定要選擇正規、有經驗的醫院,在全面了解、評估膽道和全身情況后再確定治療方案。
惡心嘔吐未必病在胃
張女士除了多年患有高血壓外,身體一向不錯,可近來她一直吃不下飯,總是覺得腹部飽脹,有時候還會惡心嘔吐,人也日漸消瘦。
起初,家人以為她是腸胃出了問題,可經過檢查,張女士的胃并沒有大礙。幾個星期后,一直不見好轉的張女士在家人的陪伴下來到仁濟醫院進行詳細檢查。出乎意料的是,醫生發現,張女士患上了膽囊癌。而她之所以總是覺得嘔吐吃不下飯,是由于膽囊腫瘤侵犯胃竇和十二指腸,導致幽門梗阻所致。
王堅教授指出,膽道惡性腫瘤之所以兇險,主要是與其早期發現率低和根治性切除率較低有關。膽囊癌、膽管癌等膽道腫瘤往往在早期就容易轉移,侵襲周圍臟器。腫瘤對化療和放療又不敏感。因此,除了定期體檢外,多多留意身體的“報警信號”也很重要。
膽囊癌早期往往無明顯癥狀,合并膽結石時主要表現為上腹痛、惡心嘔吐、腹部壓痛等。發展為晚期時,則會導致持續的右上腹隱痛、右上腹發現腫塊,并伴有體重下降、精神萎靡、食欲差等表現。膽管癌分為肝內膽管癌和肝外膽管癌,肝內膽管癌的表現類似于肝癌,患者會覺得慢性肝區疼痛、乏力、體重下降、食欲減退,黃疸。肝外膽管癌在早期并沒有特殊表現,部分患者在腫瘤引起膽道梗阻時會出現無痛性黃疸。
王堅教授表示,雖然膽道腫瘤的根治性切除率較胃腸道腫瘤低,但通過規范化的手術和個體化的綜合治療,患者有希望重獲健康。
專家介紹:
王堅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普外科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現任中華醫學會外科分會膽道學組委員,上海中西醫結合學會副主任委員,上海醫學會普外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膽道疾病會診中心副主任、上海醫學會膽道外科學組副組長,上海醫學會疝與腹壁外科學組副組長。擅長肝膽胰腫瘤、肝內外膽結石、慢性胰腺炎等疑難疾病的診治、膽道微創手術和各類疝修補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