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劉秀忠放棄了國企的鐵飯碗,從掛靠
河北冶金建設集團第五公司開始
創業,主營業務是工程施工。天俱時去年年
收入達到5個億,涉足
醫藥、冶金、化工和
水處理四大行業,其中醫藥業務占其一半以上的份額。
劉秀忠說,接下來將是天俱時轉型升級、快速發展的時期。天俱時將以醫藥EPC為主要業務發展,預計到2015年,收入規模將超10億元,即翻一番。
EPC是英文Engineering(工程設計)、Procurement(設備
采購)、Construction(主持建設)的縮寫。天俱時根據EPC模式的發展戰略,已經著力組建了一個擁有工藝技術研發、工程設計、設備選型及采購、工程實施的組織、生產管理等多專業人才的團隊,致力于醫藥、冶金等行業的項目總包,業務涉及醫藥、化工、
石油、市政、冶金、熱電、
建材、
環保、
機械制造、食品加工等領域。
在劉秀忠看來,醫藥EPC題材
上市將大有前景。
下海
從劉秀忠的創業路徑看,這實在是一個典型不過的“下海”故事。
1968年,劉秀忠出生在河北阜城縣一個鄉村。學生時代的劉秀忠骨子里滿是倔強,考試要考第一,演講要拿第一。
1992年,劉秀忠從自動化專業畢業,分配到河北冶金建設集團第五工程公司任技術員。現在,劉秀忠已是河北省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貼的高級工程師。
從普通技術員到做隊長、班長,后來做到處長,直至成為該集團勞務
服務公司黨總支書記,劉秀忠只用了5年的時間。他說,“我在同齡人中升遷是比較快,因為我底子比較不錯,我是黨員,大學四年都是班長。所以,應該說在畢業生里面我感覺自己還是蠻有信心的。”
然而即使升遷順利,劉秀忠所在的國企經營困難。劉秀忠回憶道,“我是1997年年底
辭職的。1997年年底的時候正是我所在的國有企業最最困難的時候,我一個月工資大概是600多元錢,但是當時工資發不出來,特別難。但不是說發不了工資我就要走,不是這個概念。”
劉秀忠至今很感謝那個企業,覺得那個企業培養了他對
市場的感應能力,對社會的最初認識。
令劉秀忠反思的是,國企為什么做不起來?一方面是因為國企決策特別慢;另一方面,問題出在國企的“包干”,也就是什么都自己做,生產鏈條拉得特別長。“比如說我在1992年大學畢業之后,參與了集團幾個大的項目,感覺跟世界一流的企業差距很大。人家
日本企業的彩電生產線,自動化那一塊所有的項目全部外包了。”
在實踐、觀察、思考的過程中,學自動化的劉秀忠察覺到了國企部分項目“外包”是大勢所趨,也做好了抓住商機的準備。
機會出現在1997年底1998年初,當時
華北制藥(
加入自選股,參加模擬炒股)集團從瑞典引進了一套治白血病的設備生產線。憑借劉秀忠在華北制藥的人脈和口碑,盡管當時并沒有資源,但劉秀忠還是獲得了這個項目。之后劉秀忠便“帶著紅帽子”回到原來的國有企業,即作為一個項目部掛靠在原單位。“我是身外人,我做了河北冶金建設集團第五公司的第三項目部,因為做項目需要資質,就掛一個項目給它交管理費,當時有大量的這種情況存在。”
這也是一種特別年代制度的產物。
第一桶金
2001年的時候,劉秀忠的第一個項目賺了兩三百萬,這在當時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我們的那個項目可以說是我第一桶金,使我建立了自信。”令劉秀忠驕傲的是,從1998年創業到現在13年時間,團隊中高層的流失率幾乎為零。
憶起創業,劉秀忠仍不免感慨創業的艱辛,“我一說賺兩三百萬大家覺得怎么這么好,實際上你的丁點收獲付出都是很艱辛的,最初我們在做第一個項目,就非常艱難。剛剛創業前兩三年就這個項目,我們就決心全心全意把它打造成精品項目。在我們的觀念里,排在第一位的其實不是賺錢,而是獲得別人的信任,或者說是建立起你的個人品牌。這就需要你比別人付出更多。另外一個難題是錢,沒有
資金,很多事情都干不成。”
跟大學生做報告的時候,劉秀忠喜歡和他們講當鋪的故事。“石家莊最早的當鋪我去得最多,比如說某樣東西你要來當,我是當鋪的老板。當鋪的老板眼光很厲害,比如說你的一樣東西1000塊買的,你拿過去以后我就說這東西值200塊,你說200不行,然后說300,我說就以300塊成交。我給你寫一個條,但是我是給你250塊錢,另外50塊是我的費用。你回來贖東西的時候還是要拿300塊來贖,如果一個月不取,馬上就拍賣了,能拍得六七百塊。那個時候就感覺,成功沒有捷徑,你的收益和你的付出基本成正比。”
專注EPC
2003年以后,天俱時就發展相對比較快了,項目也開始多起來。
“華北制藥集團是比較有
影響力的企業,我們做華北制藥項目后,逐漸和石藥集團、成都聯邦制藥、
內蒙古聯邦制藥、北方藥業等大型企業做了很多項目。我們最早在藥廠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