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開篇是在2006年,在遙遠的太平洋西岸的密歇根大學的中國校友會上。黎志良碰見了高峰。那個時候,像所有漂游在國外的學子一樣,黎志良還有些迷茫,他僅僅知道自己想在醫藥方面做點事,但是到底要做什么依然沒有一個清晰的輪廓。
黎志良說,當時國內根本沒有生物制藥的技術支持,也沒有外包業務的生產模式,生物制藥對于2006年的中國來說還是一個奢侈品,抗體藥在中國也特別少,大部分都是從國外引進。“無知者無畏。”黎志良告訴記者,那個時候年輕的勇氣和簡單思維讓他大膽邁出了第一步——回國創業,而且最為幸運的是,他還找到了一個志同道合的兄弟高峰。
“就算不成功,起碼也為中國制藥業開辟一條道路”。奧達國際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在兩個人的手中從夢想變成了現實。性格沉穩的黎志良是公司的總裁,主管管理;而秉性直率的高峰成為副總,主管運營。
在制藥及生物技術行業,隨著全球新藥研發速度放緩、成本壓力提高、專利藥即將到期等現實問題的出現,大型制藥公司加大了對工藝開發、臨床用藥物生產、上市藥物生產的外包力度,一個為醫藥研發活動提供智力策劃、技術支持和成果轉化服務的新興產業,正在悄然崛起,奧達就是其中的一員。
公司有了,生產方向也有了,然而技術主管始終空缺。奧達開始在世界范圍內尋找合適的技術人才加盟,孫雷就這樣出現在他們的視野中。孫雷在美國生活學習工作了20多年,有兩個可愛的孩子,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美國的一切對于他來說已經都是順理成章的舒適。“我覺得那樣的生活對我來說沒有什么挑戰了,我是一個喜歡挑戰的人。”最終,他放棄美國的一切資源走進一個全然陌生的環境,成為奧達的生產總裁。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走到一起,更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一起走得長久。“剛開始的時候我們也還真定了一個規矩,說意見不統一的時候就舉手,少數服從多數,但好像卻從來沒這樣做過。”高峰笑嘻嘻地說。
兩年前有一個訂單讓三個人糾結了一次。“那是一個小訂單,也就四五十萬,我們當時就在糾結是接還是不接,是和大訂單一起做,還是先做小訂單再做大訂單,還是要怎樣。當時真的很矛盾。”高峰說。
“你別看這是一個小訂單,接下來這一個,就可能會有很多個,而且如果接了,四五十萬的利潤就放在面前,這確實是一個挺大的誘惑。”黎志良說,“不過,我們當時也真是沒那么多錢來同時兼顧,我們公司是做橫向發展的,但這個訂單是做縱向的研發,所以最后還是沒做。”其實那段時間公司的運營并不好,資金周轉差點就出現了困難。幸好,他們隨后就接到了一個上千萬元的大單子。
“更為重要的是,我們跳出了一種危險的經營方式,現在也有很多公司在做這樣的業務,但他們的利潤空間會一直在被擠壓,現在回過頭來,我們依然是不后悔的。”高峰說。
這兩年公司運營越來越好,每每有媒體前來采訪黎志良,他總是說,我希望你們采訪我的創業團隊,沒有他們就沒有今天的成功。
很多人都夢想在中關村站起來,也有很多人仰望奧達這一創業的標桿,有很多人羨慕一生能有這樣志同道合的兄弟一起為了夢想奮斗,也有很多人和黎志良、高峰、孫雷一樣走在奮斗的路上。黎志良說:“這是一個離了誰都不能繼續運行的公司。”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