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一種兒童傳染病,又名發疹性水皰性口腔炎。多發生于5歲以下兒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皰疹,少數患兒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并發癥。個別重癥患兒如果病情發展快,導致死亡。該病以手、足和口腔粘膜皰疹或破潰后形成潰瘍為主要臨床癥狀。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引發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型),其中以柯薩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腸道病毒71型(EV 71)最為常見。
中國科學家破解手足口病病毒結構為世界首次。

兩位80后博士生
研制病毒特效藥物流程示意圖
1基礎階段
找到致病病毒(此步驟相對容易,2008年手足口病暴發時,即找到致病病毒)
解析病毒結構(該步驟非常關鍵且難度大,相當于大廈地基。2011年1月至8月,研究組一直致力于這項工作。一般解析病毒結構所用時間至少兩年以上,此次解析時間算得上非常快)
選取攻克病毒的切入點(研究組目前已找到切入點方向)
2藥物制作階段
對新藥物進行篩選
對新藥物的分子“骨架”進行構造
制成新藥物
3藥物試驗階段
臨床前試驗
臨床試驗(分為一二三期)
(如進展順利,一種特效新藥物產生最快也需要5-10年時間。如試驗失敗,一切將從第二階段重新開始)
日前,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關于手足口致病病毒EV71的最新研究成果,登上了國際頂尖生物物理學術期刊。這不僅是世界上第一次獲得這種病毒的三維結構,也是我國迄今為止解析的最大病毒結構。
A成就
手足口病病毒被解析 為世界首次
《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是《自然》雜志的子刊,是全世界生物物理學領域最頂尖的學術期刊之一,其地位相當于電影界的“奧斯卡”。每年在這個學術期刊上發表文章的中國科學家屈指可數。
本月4日,該雜志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饒子和院士研究組的文章,關于成功解析EV71病毒兩種截然不同的病毒顆粒的高分辨率晶體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