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外國媒體報道稱,澳大利亞研究人員在中國傳統藥材中發現“有毒物質”。報道引述研究人員的話說,中國人在制作藥物時對這些植物進行了復雜的混合,其中一些中藥含有麻黃和細辛,而細辛是帶有劇毒的植物,過量使用會引發很強的副作用,但這些
中藥的包裝和說明書上沒有注明藥物的毒性有多大。
如何看待中藥毒性問題?中藥能放心使用嗎?
疑問一:如何看待中藥毒性?
【回應】 中醫講究以毒攻毒、以偏糾偏;采用三種方法減毒增效
“以毒攻毒、以偏糾偏,中醫對中藥的毒性早有認識。”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內科首席專家周平安說,在《神農本草經》中就有記載“神農嘗百草,一日中七十二毒”,在《黃帝內經》中也有“大毒治病,十去其五;小毒治病,十去其六;無毒治病,十去其八”的說法。
《中國藥典》2010版收錄常用中藥材和飲片,包括有毒中藥73種,其中毒性大的品種有10種。有毒中藥往往具有獨特療效,其毒性成分就是其藥效成分, 如現在已得到世界公認的治療白血病的砷制劑、治療重癥肌無力的馬錢子、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雷公藤等。
“是藥三分毒,無毒不入藥”,國家藥典委員會首席專家錢忠直教授說,在傳統經典中,中藥按毒性分為“大毒、有毒、無毒”三大類。在中藥的臨床使用上,一般有3種方法減毒增效:一是炮制減毒,通過特殊的炮制工藝,降低或消除中藥的毒性。中藥炮制屬于保密技術,通常禁止外國人進入,國外對此不了解,容易產生誤解;二是中藥配伍減毒。在中醫臨床上,不是單用其中一味藥,而是多種藥物聯合作用,實現減毒增效;三是有毒中藥按處方藥管理。凡有毒的中藥,在遴選過程中都不會劃入到OTC(非處方)藥物中,此類藥物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