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連西北部的瓦房店市土城鄉有一個王崴子村,那里有70個特殊的人,他們的觸覺喪失,痛覺麻木;他們的毛發脫落,手指腳趾變形,難以自食其力;他們的皮膚變厚,顏色變深,面部扭曲變形,他們便是麻風病人。這些麻風病人共同生活在一個特殊的“家庭”中,有的已經生活了半個多世紀,這個家庭就是大連市皮膚病醫院(遼寧省麻風病防治中心)麻風病住院部。
70位麻風病人組成一個家
29日一早,記者跟隨大連市皮膚病醫院工作人員一同出發趕往距離大連市區150公里外的麻風病住院部,在路上,大連市皮膚病醫院院長宋順鵬說,40年~50年前,人們聞“麻”色變,對麻風病人避猶不及。所以,麻風病住院部選址大連最西北部的偏遠村子,當時那里人煙稀少,交通不便,氣候冬冷夏熱,春秋風沙大。
經過一個半小時的車程,記者終于來到麻風病住院部,眼前的場景卻與想象中大不一樣,經過幾代麻風病醫務工作者和志愿者的努力,這里已是四處郁郁蔥蔥。
住院部,是一個長條形的瓦房,記者走進一間病房環視四周,水泥地,木頭窗,房間里物品擺放有序,床單被子干凈整潔。床上,一位耄耋老人正坐著看電視。老人已經沒有頭發,手和腳全部爛掉了,喪失了自由行動能力。
在走廊里,記者又陸續見到了一些患者,他們大都是五六十歲的老人,因為麻風病,他們不少喪失了肢體,一些患者行動只能靠輪椅。據醫生介紹,麻風病發病地區處在北緯三十八度以南地區,但由于人口流動,東北地區也有病人,這部分病人中的許多都住在這里。據介紹,住院部現有麻風病人70人,皆為老殘患者,90%以上患者在60歲以上,住院時間最長者達60余年。
醫生看病換藥得全副武裝
在一個簡陋的治療室里,一名患者在做紅光治療。他的兩只腳因為腐爛而變形,其中左腳因為變形嚴重已經向左傾斜。這位患者告訴記者,他每天要接受半小時的紅光治療減緩腐爛速度。
記者看到,一位醫生正背對著門口,他戴著帽子、口罩,穿著白大褂,手上戴著無菌手套,全副武裝,低頭一絲不茍地在給兩名患者上藥包扎。待他完成工作后,摘除口罩,脫掉白大褂,記者才看清他的模樣。他穿著大汗衫、水鞋,儼然一個村民的形象。
院長宋順鵬告訴記者,這里共有醫護人員30人,因住院部離市內較遠,醫生護士每周一從市內乘坐班車到此工作,五天時間內和患者們在這偏僻地方同吃同住,只有周末才可以回市內與家人團聚。如果趕上惡劣天氣,醫護人員半個多月也難回市內一次。也正是因為交通不便,出去采購一次不容易,醫護人員還要自己種菜。
患者
他們大都是五六十歲的老人,因為麻風病,他們不少喪失了肢體,一些患者行動只能靠輪椅。這些病人絕大多數已經找不到家人或沒有了家,他們就把醫院當成了家。
醫護人員
他們每周一從市內乘班車到此工作,五天時間內和患者們在這偏僻地方同吃同住,只有周末才可以回市內與家人團聚。出去采購一次不容易,醫護人員還要自己種菜。
大東溝制劑室是麻風病院的希望
目前,全國麻風病患者患病的病原不清,機理不明,目前只能靠保守的藥物治療控制。而麻風病患者的藥品是大連市皮膚病醫院大東溝制劑室自制生產。所以,院長宋順鵬說,麻風病醫院是麻風病患者的希望,大連市皮膚病醫院的大東溝制劑室是麻風病醫院的希望。
大連市皮膚病醫院制劑室始建于2002年,位于甘井子區辛寨子鎮大東溝村 (現在大連生態科技園核心區域內),是集醫院制劑生產、檢驗、科研為一體的醫藥研發基地。目前自制制劑已占醫院用藥總量的50%,每年為臨床提供用藥價值2000余萬元,研發的67個自制制劑品種獲批準文號,其中化學制劑37種,中藥制劑30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