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2/6/15 0:00:00 來源:
未知
幾天前,家住北京市西城區的程明(化名)突然覺得牙疼,連帶眼睛疼、頭疼,而且有些拉肚子。到了一家三級醫院,程明不知道該掛哪個科的號。分診臺建議他掛口腔科。
“在口腔科排隊兩小時,進去不到3分鐘,醫生就讓換內科。”程明又跑回掛號處,排隊掛內科,專家號已經沒有了,等掛上普通號,醫院也到了中午休息時間。下午,程明又排了一個多小時才進入內科門診。但是,內科醫生讓他掛耳鼻喉科,耳鼻喉科醫生又讓他掛神經內科。
程明不明白,看病為什么這么累?
如果在美國等國家,程明的問題將先由社區的全科醫師解決,只有確定是專科的疑難雜癥時,全科醫生才會將其轉至專科醫師處就診。但在國內,程明需要自己一個一個專科地跑。在一些國家,30%~60%的醫生是全科醫師,他們服務于各個社區,滿足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被稱為
健康守門人。
我國醫改制度設計中,也有著“健康守門人”的設計。解決看病難的一個重要思路是讓更多普通病、常見病的患者去社區醫院一類的基層醫療機構看病。但由于種種原因,社區醫院里的全科醫師相當匱乏,患者不愿到社區醫院就診,都愿意去大醫院,加劇了看病難。
中國醫師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到2011年,我國執業范圍為全科醫師的執業(助理)醫師共有6萬名,僅占執業(助理)醫師總數的3.5%。
“大量缺少全科醫師,導致全民健康維護網絡幾近崩潰,百姓健康維護水平越來越差。”北京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龔濤告訴記者,由于缺少全科醫師,大家不論什么疾病都要到大醫院就診,而大醫院的醫生根本應付不了這么多的病人,也使得大醫院的醫生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提高診療水平。
為何缺少全科醫師
在基層工作、職業前景不樂觀是造成我國全科醫師大量缺少的根本原因。
中國醫師協會副秘書長陸君告訴記者,國家的某些政策導致每一位學醫的畢業生都想做專科醫師,幾乎沒有人想當全科醫師。所以目前我國基本上是以轉崗培訓全科醫生為主流,全科醫生的專業水平參差不齊。
“在我國,全科醫學在醫學上不占重要地位,加上全科醫師執業崗位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者鄉鎮衛生院,其收入、職業前景無法跟專科醫師相比。既然都是學醫的,為什么不選擇去大城市、大醫院做一個專科醫生呢?”陸君說。
全科醫師不僅人數少,水平也不高。中國醫師協會提供的調查研究數據顯示,基層醫療衛生隊伍素質普遍不高,鄉鎮衛生院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專業技術人員不足四分之一。
“這就造成了百姓對全科醫師的不信任,認為全科醫師是萬金油,什么都懂,也什么都不懂。“陸君說,加上沒有推行全科醫師首診負責制度,病人頭疼腦熱都要到大醫院,結果不僅造成大醫院擁擠不堪,也加劇了看病難。本來大醫院是以研究和診斷治療疑難雜癥為主的,現在這個醫療秩序完全被打亂了。
有統計顯示,70%~80%到醫院就診的疾病都是常見病、多發病,沒有必要到大醫院就診。
不過,如果回到30多年前,我國是具備發展壯大全科醫師條件的。
“在我國,全科醫師并非新鮮事物,過去的鄉村醫生就是全科醫師的雛形。”龔濤說。
1978年9月,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前蘇聯哈薩克共和國(現哈薩克斯坦共和國)首府阿拉木圖召開國際初級衛生保健會議。這個會議簽署了《阿拉木圖宣言》,提出到2000年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
這個目標的提出,其實就是來源于中國的實踐。新中國成立之后,國家雖然不富,但由于培養了大量鄉村醫師,使得廣大農民都能享受到初級的醫療服務。
這些鄉村醫師雖然水平不高,但基本承擔起了疾病初診的責任。可惜的是,這支隊伍沒有能夠維持并發展下去。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