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2/6/28 14:36:52 來源:
未知
所謂“中國式
營銷”以兩種類型為代表,即
臨床領域中,讓老外不屑而又無奈的重金轟炸,完全不做任何醫師教育和
臨床推廣;
招商領域中,簡單粗暴令客戶揭竿而起的壓貨,除了壓貨還是壓貨,沒有任何支持服務和學術拉動,以上即原始醫藥
營銷的兩大典型模式。
“帶金”曇花一現 帶金銷售以抗生素為代表,力度首屈一指,恐怕世界上找不到任何一個國家抗生素需求能被培養得如此之大、
產品更新速度如此之快,發個小燒、得個小
感冒也能直接用上最貴、最新的抗生素,完全打亂了藥物正常的應用規律。如果問這些醫生、抗生素客戶為什么要用這些
產品?
產品好在哪里?有什么弊端?很多人只能籠統地做最簡單的
產品維護,比如“不管怎么樣,我的
產品就是好。”或“老王人不錯,
產品也錯不了,用起來挺安全。”其實,大家認可的是
產品的附加值,
產品本身卻被忽略成醫生每天必開處方之ABCDEF中重要但隨意的一種。 包括很多大型三甲
臨床.html">醫院的主任和副主任醫師在內的醫務人員工作繁忙,沒有太多精力更新知識,因此,若與之溝通
產品的商品名,他們對答如流,若交流通用名,不少人一臉茫然。這也恰恰說明,有些
藥品從商品運作的角度來看是成功的,手法兇悍即是王道,外企給不出這樣的力度。從全面
營銷的角度衡量還有很多遺憾,這也直接導致一些專業化銷售專科藥的廠家直接限定:不允許找只做抗生素未做過相關專科
產品的客戶,大并不代表強,手法單一,方式陳舊。隨著國家限抗令的嚴格執行,這種運作模式很快會曇花一現,這個時候才去轉型,客戶過慣了抗生素呼風喚雨、要多快有多快、要多爽有多爽的好日子,恐怕很難適應專科藥必須沉下心來細細雕琢、穩扎穩打的操作方式。
“第二”未必永遠成功 中國式
營銷的另一個典型含義是“永遠做成功的第二”,“第一”往往是重金投入做市場教育的外企。市場教育成功后,外企所采用的系統和更純粹的
營銷方式,往往無法與國內靈活、直接的方式抗衡。外企用了多年的時間、上億元的市場投入,培養出數億元的銷售規模,國內
企業這時候短平快地切入,有些操盤手甚至就是原來外企兵團的人馬,只是已轉變為自然人,有更充足的資金、更深厚的人脈去和自己的師弟、師侄們“斗法”,這也正是專業化的自營模式和專業化的招商模式之間的PK。 從投入
產出的角度來看,后者顯而易見地永遠會更勝一籌,因為省去了市場教育的巨大時間成本和資金投入,投入方式不再受外企清規戒律的約束,處理方式和手法更成熟、圓潤、到位。外企用多年時間沉淀,已經精心做好的一盤“大蛋糕”,隨意分出1/4、1/3都是幾個億的規模。當然,一方在挑戰,一方在堅守,更有可能的方式是一同做大,共同讓市場規模擴容。外企強的是體系,國內企業強的是靈活性和局部區域的突出實力。 而對于外企沒有推開、沒有賣起來的
產品,國內企業做成功的很少,或者從系統
營銷的角度來看,從運作時間、或運作效果、或運作投入
產出來看,并不能說足夠成功。這部分
產品多半是大外企的一些邊緣
產品和非重點
產品,或一些知名度不是很高的小外企的
產品。這也恰恰說明,國內企業強的是銷售,弱的是
營銷。如果有大企業、大品牌的鋪墊,做好一個復制品或改良
產品的銷售是很容易實現的,無論是“傍大款”抑或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如果一切需要自己重新推廣,就會束手無策、見不到結果。
定位嫁接成熟品種 升級中國式
營銷不僅要展示我們強有力的模仿精神,更要提升
營銷創新精神、改良精神和實質
營銷精神。筆者先后做過兩個
產品都遇到同樣的問題,
產品都是好
產品,外企只是局部銷售還好,整體銷售可以忽略。 一個
產品之前國內企業已上市3家,市場炒得火熱,但實際銷售可以忽略,筆者和各地做能量藥和
心血管疾病用藥
產品實力強的客戶具體溝通后發現,幾乎沒人聽說過這個
產品。客戶選擇不專業、不具備優質客戶資源就是前幾家企業銷售2年都沒有成功的根源,也正是我們的優勢和銷售攻擊點。可以說,對磷酸肌酸,我們在
全國范圍內適合的客戶群中進行了全面普及和推廣,再通過優質客戶,直接將
產品定位嫁接在早已銷售成熟的果糖二磷酸鈉基礎上,這也正是專業化招商、專業化
營銷的優勢。 另一個
產品也如出一轍。外企
產品銷售可以忽略,因為是非主打
產品,國內企業推廣多年,但
臨床力度不足,醫生對
產品的一些基本概念與
其他產品混淆,
產品的賣點和獨特性包括應用科室及如何應用都沒有清晰確立。
產品最大的特點——安全性恰恰是
臨床醫生與
其他產品混淆后最擔心的層面,
產品本身幾乎可以推廣到各個術后科室,而實際只推開了透析1個科室。筆者在向各地區操作相關科室的主力客戶了解情況時發現,也幾乎沒人聽說過這個
產品,正在操作
產品的客戶很傷腦筋,不知道怎么做好
產品。 其
營銷癥結有二:一是客戶選擇不夠專業化,專科
產品需要專業化地選擇客戶;二是推廣需要清晰化定位,必須用專業知識把客戶武裝起來,協助客戶強化、深化,從點到面,再從面到點。真正按系統
營銷去做,
產品銷量將會超乎想象。只有認識到
產品的價值,快速、有效地將其與現有在用
產品快速建立連接和差異化,用最有力的隊伍或教會客戶最快速、有效地在
臨床推開,不斷提升自己,比任何
產品做得更到位,才能得到更完美的結果。
拼價格不如拼專業 “價格戰”也是中國式
營銷的一大頑疾。國人最擅長也最不吝惜打出的就是“價格”這張牌,尤其是后上市的廠家,所謂“光腳的不怕穿鞋的”,認為“給出地板價就能分得全部市場”,導致很多同質化
產品還未進入成長期,就已因價格拼爭得一塌糊涂,直接進入衰退期。 低價格只有遇到合適的客戶、合適的隊伍才能體現出殺傷力。很多小企業給出的價格非常誘人,但苦于沒有合適的客戶資源,只吸引了一批小客戶,掛網價格很低,也連累了
其他地區,低價格、低空間最后得到的還是低銷量。這和很多老板心目中認為的“誰出的保證金高,市場就給誰”一樣,并不是保證金越高,銷量越有保證。 目前愈演愈烈的一些大
產品還未開始銷售,動輒一個地區叫價幾千萬元,甚至一家
臨床.html">醫院幾百萬元保證金加貨款,如果企業以短期收益的實現為重心往往意味著長期收益要受損失。當同時間操作的
其他產品都已進入
臨床.html">醫院,企業還在和簽約客戶討價還價,企業拒絕了多少客戶無形中就是給自己培養了多少競爭對手。如果投入已超過
產品本身能創造的價值,高手并不會奉陪這種投入
產出倒掛的游戲,多數由黑馬操盤只能賭一賭企業的運氣。以資本運作的方式做
營銷而不是以專業化的實業精神做
營銷,結果有著本質的不同。
“閃婚”可能“閃離” 現在,好
產品是稀缺資源,以
產品聚攏渠道、選擇渠道有其現實意義的可行性。但當從買方市場向賣方市場快速轉變時,面對踴躍而來持幣搶購的客戶,也需要企業有相應于
產品層次的高級
營銷管理能力和高級企業管理能力。這和選女婿一樣,不能簡單地以單項指標來衡量和決定。對方家里有金山銀山,可是人家不重視你、不在意你,并不能保證未來的幸福。如果僅憑對方說得天花亂墜,沒有相互了解就草率許配,“閃婚”之后很快就會“閃離”。客戶按時屢約是客戶應盡的義務和職責,企業作為
產品的親身父母同樣有義務和客戶一同盡心盡力共同做大。 如果企業只是簡單地去做黃世仁,把客戶當作過去的楊白勞,簡單壓貨而不去疏通上量、提升銷售,光靠壓貨并不能使
產品如花似玉,原本正常的婚姻也會被地主老財式的原始合作方式演變成棒打鴛鴦、一拍兩散,把女婿送到競品的懷抱中去。畢竟任何一個大客戶都是一方才俊,并不是傳統的沒地位、沒財力、沒有反叛精神的長工。企業的經營管理方式和銷售管理方式如果還沒有現代起來,用“40后”的方式去經營“80后”、“90后”的
產品,其運作效力和結果往往與按現代方式運作有天壤之別。
產品銷售沒有捷徑,企業能做的只能是以更優質的客戶、更成熟的隊伍、更精準的定位、更全面的管理、更有效的指揮作戰、更勤奮的付出和更融洽的客情關系,用好經驗和資源的積淀,在競品中脫穎而出。(作者:林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