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2/7/16 13:30:04 來源:
未知
肺癌治療“空窗期”靶向藥物可有作為2012年05月23日10:30健康報作者:李天舒 黃金娟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張力教授課題組完成的一項國內多中心研究表明,對于晚期肺癌患者一線治療后的“空窗期”,臨床醫生不能無所作為,應采用靶向藥物繼續維持治療,以控制腫瘤生長,而不能像以往那樣,待腫瘤繼續長大,再進行二線化療。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權威雜志《柳葉刀·腫瘤》上。
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策略通常是消極的。張力介紹,許多肺癌患者在完成第一階段化療(通常4個~6個療程)后,可以取得腫瘤縮小或者控制的效果。許多臨床醫生很無奈地告訴患者要等待,直到發現腫瘤繼續生長,再進行第二階段化療,周而復始。一般來說,五成患者在停止治療后2個多月,就要繼續用化療控制腫瘤生長。而研究表明,肺癌患者再次化療,患者生存質量會下降,死亡風險也更高。
2008年,張力牽頭在全球首次采用靶向藥物吉非替尼開展了前瞻性、隨機對照的晚期肺癌維持治療的三期臨床研究(INFORM研究)。該研究于2009年完成入組,并隨訪2年。研究人員將296名常規一線化療后腫瘤獲得緩解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隨機分為吉非替尼維持治療和安慰劑觀察對照組。研究結果顯示,相比對照組,治療組患者腫瘤無進展生存期明顯延長,為4.8個月,而對照組為2.6個月,疾病進展風險下降了58%。由于三成的中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具有腫瘤表皮生長因子EGFR基因突變,研究人員回顧性分析了治療組EGFR基因突變患者治療效果,發現治療組生存期為16.6個月,遠高于安慰劑組的2.7個月。
張力指出,吉非替尼治療組的有效率和患者生活質量改善均顯著優于安慰劑組,利用靶向藥物繼續進行治療,可以控制患者腫瘤生長,能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2011年6月,在第47屆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年會上,張力首次發布這一研究結果。
INFORM研究是中國研究者在肺癌領域自主設計、獨立開展的隨機、雙盲三期臨床研究,也是到目前為止在肺癌領域我國第一個入選ASCO大會發言的臨床研究。該研究參與單位分屬16個?。▍^、市),其中包括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浙江省腫瘤醫院、河南省腫瘤醫院、廣西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等27家醫療機構。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