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風濕病學大會(ECR)年會上,匈牙利德布勒森大學的GabriellaSzucs博士報告了首個瑞舒伐他汀治療系統性硬化癥(SS)的研究結果:6個月的瑞舒伐他汀(可定)治療可顯著減輕SS患者內皮功能障礙并降低C-反應蛋白(CRP)水平。
目前對病情持續進展的SS患者病尚無基礎用藥或緩解病情的治療藥物。內皮功能障礙是SS發病機制的第一步,如果能夠改善內皮功能則有可能減緩疾病進展,若任其惡化則血管并發癥可導致臨床癥狀出現。為此,研究者正在探索他汀類治療是否能夠改善內皮和大血管功能以及動脈硬化程度。
在這項病例系列研究中,28例入組患者均符合美國風濕病學會(ARA)SS診斷標準。絕大部分(25/28)為女性,平均病程略超過13年。21例為局限性(多見于女性患者),7例為皮膚受累。受試者入組前6個月均未接受任何他汀類治療,所有患者在6個月的研究期間均接受20mg/d的瑞舒伐他汀治療。患者入組時服用的其他藥物包括ARB/ACE抑制劑(75%)、鈣離子通道阻滯劑(57%)以及乙酮可可堿(82%)。患者在接受瑞舒伐他汀前后行血管功能檢查和甘油三酯、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膽固醇以及CRP等實驗室指標檢查。
結果顯示,變化最明顯的是血流介導的血管擴張(FMD)功能改善,FMD由治療前的2.2%±3.1%提高至治療后的5.7%±3.8%(正常水平為8%),28例患者中有23例耾動脈FMD改善顯著(82%)。大動脈硬度(主-股動脈和頸-股動脈脈搏波傳導速度)未見變化。但研究者指出,如果療程延長,該指標有可能發生變化。研究者計劃對受試者隨訪至12個月或更長時間。
CRP指標也呈現好轉,CRP水平由5.1±5.2mg/L降至3.4±2.7mg/L(P=0.01)。研究者稱,多數患者CRP水平已處于正常范圍內,但更低的CRP水平對患者更有益,可使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進一步下降。此外,6個月治療后LDL水平由3.0±1.3mmol/L降至2.2±1.0mmol/L(P=0.005),平均甘油三酯水平由1.7±0.97mmol/L降至1.3±0.46mmol/L(P=0.0004)。局限性或彌散性皮膚受累患者比例未見變化。
研究者認為,SS本質上屬于血管疾病,瑞舒伐他汀可改善內皮功能,糾正血脂異常并降低CRP水平。上述結果提示,患者在整個病程中應合用他汀類和常規血管擴張藥物,以預防小血管和大血管損傷及并發癥。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