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2/8/13 13:30:21 來源:
未知
青蒿素的發現是全球抗瘧藥物發展史上繼奎寧之后的又一里程碑,被譽為“中國神藥”。最近,上海又傳出喜訊:交大教授張萬斌領銜的科研團隊,歷時7年,首次實現了抗瘧藥物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使青蒿素可以實現大規模工業化生產。
這項科研成果的濟世價值在于能使青蒿素更為易得、價格便宜。因為在全球范圍內,只有中國部分地區生長的青蒿,才具有工業提取的價值。由于天然植物中青蒿素含量很低,藥價昂貴。一噸黃花蒿可以提取6到8公斤青蒿素,每公斤青蒿素達4000至6000元,被稱為“天價藥”、“貴族藥”。現在好了,張萬斌團隊使用一種特定催化劑,將青蒿酸還原后所得到的二氫青蒿素再次轉化,以接近60%的高收率得到青蒿素。該項成果有望解決了困擾醫藥產業界三十多年的青蒿素高效人工合成重大難題。二、三年后,有望每年把近百萬人從死亡線上救出。
從發現、提取到人工合成、批量生產青蒿素,中國的科學家作了40年的不懈探索。張萬斌團隊的功不可沒之處在于:把實驗室內取得的成果化為大規模工業化生產,這是一大飛躍。
青蒿素將投產,使我想到了青霉素。青霉素與青蒿素,一字之差,療效不同,但其發現和推廣應用歷程,則有相似之處,但青霉素目前的處境發人深省。
青霉素又名盤尼西林。1928年夏季,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在一個金黃色葡萄球菌培養皿中發現了它。過了11年,病理學家弗洛里和生物學家錢恩用冷凍干燥法提取了青霉素晶體。1942年批量生產。青霉素的問世,挽救了千百萬肺炎、腦膜炎、膿腫、敗血癥患者的生命。但是,當時青霉素價格極其昂貴。解放前,一支盤尼西林值要用1兩黃金。解放后,上海成立了青霉素實驗所,1953年5月1日。在上海第三制藥廠的1500加侖發酵罐中,我國自行研制的第一批國產青霉素問世。從此,青霉素成為一種價廉物美的抗生素,走進全國各大中小醫院。
青霉素曾被老百姓親切地稱為“一針靈”。縱然使用青霉素者可能引起皮試的過敏反應,但它的藥用價值還是舉世公認的。在歐美許多醫院里,青霉素還是最權威、最有效的抗生素,被正常地使用著。但是,在時下中國的許多三甲醫院里,青霉素已被“淘汰出局”,在醫生的處方中難以見到青霉素的名字,醫院的藥品進貨單上也把它抹去。青霉素的被打入冷宮的主要原因是其價格太便宜。其市場價是0.81元一支,出廠價更只有0.6至0.7元錢。但它的兄弟們——同類抗生素的身價,卻高出青霉素的數十倍乃至一百倍,如一支頭孢他啶要賣到18元—78元不等。有些院長和廠長對青霉素說,醫院不是慈善機構,藥廠也不是政府的救濟部門,在你身上賺不到鈔票,只好請你靠邊站了。
青蒿素有望投入批量生產,從“天價藥”成為常用藥,這無疑是瘧疾患者的福音。但是,目前青霉素的遭遇,值得青蒿素的研制者注意。青霉素從“貴族藥”成為一種“平民藥”,但現在平民無法使用它。用這樣一種勢利眼對待青霉素,對不起弗萊明和弗洛里、錢恩,也對不起上海第三制藥廠的生產者們。青霉素從發明到普及,科學家們花了80多年時間,將天價藥變成了廉價藥,隨著制藥工藝的改進,青霉素的過敏問題也可以解決。而現在某些醫院和藥廠為了多賺幾個錢,卻把被譽為“人類治療細菌性感染的第一武器”的青霉素棄之不用。這是非常可惜的。
那么,有沒有辦法讓青霉素重新為成千上萬患者服務呢?有的。如果許多公立醫院能走出“以藥養醫”的危局,醫生處方不求最貴,而求最有效,處處為病人著想,青霉素也許就能堂堂正正地復出了。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