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2/8/21 17:19:34 來源:
未知
“重大創新藥物研制”專項在“十二五”期間如不能實現目標,中國2020年醫藥產業進入世界前3位的設想將成為空談。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新藥研發周期至少需要15年時間,上市時還剩四五年的專利期,由于缺乏配套的市場機制,這樣的藥物不能自動進入醫保目錄,而是要去各個省份參與招標采購,真正見到收益時已沒有多少專利保護時間,這種機制下沒有人愿意做新藥研發。”一位上市公司負責人告訴和訊網。
“十一五”期間,我國啟動了“重大創新藥物研制”重大科技專項,該專項圍繞10類重大疾病,在15年時間內自主研制100個化學藥物、現代中藥和生物技術新藥,完成我國從仿制藥為主變成創制藥為主,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防治疾病的需求,并且使醫藥產業形成國際化產業。“十二五”期間,中央下撥100億專項資金以及300億配套資金用于該項目,目標是到2015年成為后期研發大國,2020年醫藥產業進入世界前3位。
“現行機制下,新藥研制出來只有準生證,卻沒有生存空間,這400億投入也是浪費。”上述負責人說。
長期以來,在“藥價虛高”的共識下,降低藥品價格成為各方努力的目標。國家發改委已多次降低藥品的最高限價,而基本藥物制度實施以來,已有多地出現了藥品招標價格低于成本的狀況。
目前,這種一味控制藥品價格的方式已經引起越來越多的反思。與美國相比,我國藥品利潤更多是在流通和銷售環節,而不是研發和生產環節,單純降價則進一步加劇了醫藥企業研發資金短缺的問題。
“這就是近年來醫藥企業普遍遭遇的‘兩刀’,一刀是國家發改委一刀切式的降價,只考慮制藥材料的投入成本,而沒有將藥品研發成本納入其中;另一刀則是各省開展的藥品招標采購,這兩刀下來,藥品生產企業就沒有多少財力投入研發了。”
主持重大創新藥物研制專項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桑國衛曾指出,該專項意在促進創新藥物以及關鍵技術研發、建立創新藥物研發的綜合平臺、候選藥物及企業孵化基地、加速科學成果向產品市場化轉化。從現實情況看,加速科學成果向市場轉化必須盡快拿出可行的機制措施,惟如此才能調動企業參與的積極性,400億元投入才能收到預期效果。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