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2/8/28 13:40:18 來源:
未知
T|T 立秋了,養生上有秋來“伏”不去、祛濕養脾胃的說法,因此,此時調養脾胃,預防胃腸疾病,既是對夏季損耗的彌補,也是冬季貯存體能、積蓄能量的需要。
立秋后,天地陽氣漸收、陰寒漸長、早晚溫差大。此時,天上有烈日,地上多水濕,濕熱交蒸,合而為濕熱邪氣。《黃帝內經》言“濕氣通于脾”。因脾喜燥惡濕,濕邪留滯,最易困脾。為適應自然界由“夏長”到“秋收”的陰陽變化,人體之氣血也隨之內收。血液中的組胺酸增多,胃酸分泌增加,腸胃功能加強,人們食欲隨之旺盛,可以從食物中吸收更多營養滋養身體。
多吃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茯苓以促進脾胃功能恢復。此外,芡實、山藥、豇豆、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也可多吃。自古以來,猴頭菇就被推崇為“養胃山珍”,能滋養腸胃,使其獲得充分的能量在秋季運作而不至于受損。
忌食生冷食物。剛入秋天氣還很熱,但陽氣已變少。除了南部沿海的廣東、海南,我國多數省市部分消暑水果都不宜再食用。如寒性的西瓜,老人和兒童在入秋后食用,極易使腸胃受寒而拉肚子。
以淡補為主。立秋之時不宜進食羊肉和狗肉等大熱食物,應“淡補”,指補而不膩,要適當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熱、利濕的食物或藥物。一方面可使體內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以消除夏日酷暑的后遺癥;另一方面能調理脾胃功能,為中、晚秋乃至冬季健康奠定基礎。除了鴨肉外,兔肉、甲魚、海參等涼性食物都非常適宜在立秋之后食用,以達到滋陰養肺、潤燥止干、清心安神的效果。
與肉食相比,葉類、花菜和部分瓜果蔬菜的淡補功效更為突出。因此選擇一些清淡食物,適當多吃,遠遠勝過補藥的作用。如茄子、鮮藕、綠豆芽、絲瓜、黃瓜、冬瓜、苦瓜等清淡食物都具有清暑化濕的功效。中醫養生還提倡立秋后每天早晨喝粥。粥利于健脾,可助脾胃滋陰,平衡健旺的陽氣。
吃祛濕熱的藥物。如暑濕偏重,可用些祛濕熱的藥物。祛濕藥物最常用的莫過于香薷。《本草綱目》稱:“世醫治暑病,以香薷飲為首藥。”
另外,可采用穴位按摩的養生方法。立秋期間按摩豐隆、足三里、脾俞等穴位,可讓脾胃變得強壯起來。豐隆穴是化濕要穴;脾俞可健脾和胃;而足三里能補中益氣、通經活絡。以上3穴每天按100次,也不失為一種腸胃“避暑”的好辦法。
責任編輯:劉燕2
免責聲明:凡注明來源本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歡迎轉載,注明出處。非本網作品均來自互聯網,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您可能還會關注的
·今日立秋 看那些立秋養生之道
·清熱潤燥養生粥 薏仁粥做法
·養生:電腦族用眼過度吃什么最護...
·女性養生:常搓8個部位促進大腦...
·請記住溫開水的六大養生妙用
·夏日養生飲 快樂心情果蔬汁
·8種體質對應食療養生法
·三伏天這么熱咋養生 悉數飲食小...
·大暑食療養生:綠豆湯煮食有講究
·夏至養生推薦幾款清解暑熱湯
十大評選人物訪談熱點事件更多>>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