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2/11/24 14:08:37 來源:
未知
揚子江藥業創始人、現任董事長徐鏡人軍人出身,性格耿直,有著典型的“少說多做”的企業家特質。而揚子江藥業副董事長徐浩宇,除了每年跟父親一起出現在富豪榜上之外,很少在媒體露面。
有著41年歷史的揚子江藥業,外界看來似乎在悶聲發大財,但徐浩宇新近接受《英才》記者采訪時,講述最多的卻是“內憂外患”之下,民營制藥企業的艱難前行。
所謂“內憂”,即醫療體制的改革之路漫長且坎坷。在徐浩宇看來,中國的醫療體制要得到根本性改善,必須中西醫并舉:“大家都在抱怨看病難看病貴,中國國情復雜、人口多,醫改確實不容易。但很少有人想一想,病是怎么得的?如果能從醫療文化上來做出改變,將會事半功倍。”
然而,在西方文化的侵蝕下,有著5000年歷史的中醫中藥發展艱難,即使是曾靠中醫起家的揚子江藥業,目前的產品結構中,西藥也超過九成。
所謂“外患”,即外資藥企紛紛來華,且逐漸將重點轉移到仿制藥領域。既無技術優勢、又失去成本優勢的本土制藥企業,該如何與之競爭?
生死時刻
去年,揚子江藥業聘請了一位外籍顧問Mark。Mark從百時美施貴寶退休前,主要負責研發。現在,他每季度來揚子江藥業待兩星期,專門負責篩選藥物。
“有一次,一個川大的院士做了一種新藥,讓Mark去幫忙評估,他只花了兩個小時,就把這種藥的利弊說得清清楚楚,”徐浩宇感嘆道,在國內很難找到像Mark這樣的專業人士。
在新藥研發上,中國的制藥企業幾乎無力與外資藥企競爭。國內所謂的創新藥,大多數都并未通過美國、歐盟認證,無法銷售到歐美市場。
徐浩宇也坦承,揚子江藥業的研發投入不到收入的5%,雖然在國內藥企中已經算比較高的水平,但根本無法與那些動輒投入15%-20%的跨國制藥公司相比。
“10年前,日本就由政府出資80%,聯合各大學、院所做研發,將成果賦予企業生產,企業支付另外20%的研發費用,最終一大批企業得到了很好的技術。很多歐美國家也采用這種方式,但我們至今還沒有很好的研發機制。”
在徐浩宇看來,除了機制落后外,人才問題也是制約中國藥企發展的瓶頸之一:“中國留學歸來的專業人才,大多是搞藥物研發的,很少人搞藥物研發管理,后者需要管理藥物研發的整個鏈條、需要對各個環節都了解,所以要有非常豐富的從業經驗。”
在創新藥方面,機制和人才的問題難以在短時間內解決;而在仿制藥方面,人口眾多的中國、印度等新興國家是最大的市場。隨著創新藥專利到期潮的來臨,跨國藥企開始紛紛強勢出擊這個巨大的市場。
在揚子江藥業的大本營——江蘇泰州市,今年初,跨國制藥巨頭阿斯利康宣布投建其全球最大的獨立生產基地,該基地除了生產原研藥之外,也將生產品牌仿制藥。
對揚子江藥業這樣主打仿制藥的本土民營制藥企業來說,既缺少技術和品牌,又將逐漸失去成本優勢,該如何與阿斯利康這樣的跨國巨頭競爭?
“壓力很大。”徐浩宇坦承中國制藥[2.15 -1.38%]行業現在到了“要么改變、要么死亡”的關鍵時刻:“國內企業必須考慮另辟蹊徑。”
蹊徑何在?
揚子江藥業在成都的子公司正在跟一家德國企業談合作,“他有幾個新藥打算放到中國來,我們幫他做生產和銷售,把我們公司的股權賣一部分給他。”
“其實國外有些排名并不靠前的藥企,不了解中國市場,怎么跟他們合作,這是很好的機會。談得好還可以利用對方的渠道到國外去。”徐浩宇認為,和外資藥企的合作值得挖潛。
早在十年前,揚子江藥業就開始了國際化的道路,雖然規模和聲勢不算浩大,但每一步都走得扎實。
2003年,在經過與默克公司的激烈競爭后,揚子江藥業獲得了香港特區政府的采購訂單,用于治療心血管疾病的依那普利片,成為第一個打入香港市場的內地化學制劑藥品。
今年3月,揚子江藥業生產的80萬粒奧美拉唑腸溶膠囊發往德國。其實,打開以準入“苛刻”著稱的歐盟市場的大門,對揚子江藥業來說并非“意外驚喜”,而是“意料中事”。
“我們參照的是美國、英國、日本、歐洲4個《藥典》的要求,”徐浩宇表示,揚子江藥業目前已有不少產品達到這4個《藥典》的標準,“我們的目標是,‘十二五’期間,所有產品都達到這個標準。”
徐鏡人曾這樣總結揚子江藥業的獨特戰略:不搞兼并聯合、不盲目上市、不搞自己不熟悉的產業。對于父親的“三不”政策,徐浩宇笑稱:“那是因為他從前吃了點兒虧,現在年紀又大了,更不愿意跟別人攪合在一起了。”
雖然徐浩宇承認不上市也有不上市的好處,但未來上市是必須的、兼并收購也是必須的。“對于小型企業而言,最好的發展機遇已經過去了,現在比的是實力、思維、資本。對于資本市場,小型企業一定要盡快進入,否則4600多家藥企,估計‘十二五’期間至少會淘汰1000家。”
至于“不搞自己不熟悉的產業”,在這一點上,徐浩宇與父親的看法倒是相當一致:“揚子江堅持做藥,不跨任何一個行業。不過,真正要想把醫藥產業做強做大,我認為可以在健康領域發展,做藥、做機械、做健康保健品,這都可以,但不能脫離這個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