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2/11/29 13:26:59 來源:
未知
藥企的“大健康”戰略其實是一條多元化經營之路。他們希望跳出醫藥產品范圍內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于是,快消、日化這些藥企觸手可及的行業便成了他們最快進入的。藥企擁有的更多是技術和資金上的優勢,而最大的軟肋則在于營銷渠道的開拓。
當下,越來越多的醫藥企業開始跳出主業,走向一條名為“大健康”的道路。
今年10月中旬,貴州百靈(002424,股吧)宣布發展“大健康”戰略,推出膠原蛋白飲料及口服液,未來還將擴充化妝品和保健品領域。法國制藥商賽諾菲-安萬特和食品飲料企業可口可樂公司則計劃聯手推出一系列保健、美容飲品以豐富各自業務。
何謂“大健康”,在這個概念包裝了藥企們怎樣的心思?按照一般的理解,一切與人體健康的產品,比如說保健食品、藥妝等都可以列入這個范圍之內。當然,體檢、疾病康復之類的醫療服務,疾病預防、養生保健、護膚美容也可稱之為“大健康”。美國學者將健康產業稱為繼IT產業之后的全球“財富第五波”,藥企們大有追趕這一風波的勢頭。
其實,藥企的“大健康”戰略就是一條多元化經營之路,寄希望于跳出醫藥產品范圍內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于是,快消、日化這些藥企觸手可及的行業便成了他們最快進入的。
前赴后繼
10月,較早觸及健康產品的上市藥企云南白藥(000538,股吧)再次對投資者表示,公司今年新的利潤增長點主要集中于大健康產業。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云南白藥凈利潤增長28.44%,其中日化產品擴張速度較快,營收同比增長42.19%。云南白藥是較早涉足健康產品的藥企,也是跨界最為成功的藥企。
2005年云南白藥推出云南白藥牙膏,賣點在于其獨特的止血化瘀功能。現已占領國內牙膏市場7%的份額,年銷售額超過11億元。目前,云南白藥以中藥為主營項目,但其核心產品已經延伸至主打調理功能的中藥消費品。云南白藥在“大健康”概念炒熱前涉足健康產業,獲得了巨大成功。
早年涉及“大健康”的不止云南白藥。2004年,天士力(600535,股吧)集團作出戰略規劃,在做強現代中藥的基礎上向“治未病”領域前移,以實施“五個一”工程為基本目標,即做優一盒藥、一瓶水、一杯酒、一袋茶、一個健康管理與服務系統,全面進軍“大健康”產業。
近兩年,向此方向發展的藥企更是批量出現。2010年11月10日,廣藥集團總經理李楚源表示,將充分利用廣藥集團“王老吉”強大的品牌資源,向“大健康”產業進軍,希望與全球范圍內各種資源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共同推動“大健康”產業的發展。
同年,從事中藥制品生產、銷售的益佰制藥(600594,股吧)分別轉讓了經營煤炭業務的黔德投資股權和舒婷衛生巾業務,明確了“大健康產業”的發展方向。修正藥業的修正牌人參系列醫藥、食品、保健品、化妝品等也已經相繼問市,加快向“大健康”領域進軍的步伐。
據媒體統計,目前國內已有云南白藥、哈藥集團、廣藥集團等約300多家藥企紛紛涉足藥妝、飲品等領域。
掘金財富第五波
著名經濟學家保羅·皮爾澤在《財富第五波》中將健康產業稱為繼IT產業之后的全球“財富第五波”。通過兼并重組或者上市融資,有了后備資金的支撐后,藥企們向健康產業鏈邁進便不足為奇。
其實,除了未來發展的考量,現實利益的誘惑及當下成本、政策等諸多壓力也迫使藥企們迅速找到新的出路。有專家表示,如果運營得當,日化行業廠家的全行業平均利潤率可以達到20%~30%。而國內醫藥行業的平均利潤率只有15%~20%。事實上,在國內擴消費的大背景下,抵御經濟周期能力較強的消費行業受到了大量產業資本的青睞。
另一端,當前藥物研發成本與日俱增,研發難度和上市周期在不斷擴大。在原材料尤其是中藥材成本快速上升的大環境下,醫藥行業飽受基本藥物制度、招標采購和藥品價格管理等多方面因素困擾,處方藥的競爭日益加劇。而日化、快消行業受政策的影響明顯更小,處于完全競爭的狀態。
藥企進軍“大健康”也有其天生優勢。首先,有實力的藥企普遍具有品牌優勢,如同仁堂(600085,股吧)、片仔癀(600436,股吧)、云南白藥、東阿阿膠(000423,股吧)、王老吉等是幾百年來中華中醫藥文化積淀的典型代表,品牌效應已深入人心。醫藥生產的高技術、嚴管理、重功效的特點,為中藥企業塑造了可信賴的形象,使中藥企業的衍生品更易獲得消費者認可。中藥企業從藥品到食品的跨越幾乎不存在技術壁壘,且可以從草本或動物體中提取有益成分,放大中藥衍生品在日化品、保健品或其他市場上的發展空間。
在市場及渠道一端,藥品市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大健康”類產品則相反,不僅適用范圍大,還適合長期使用;渠道拓展方面,藥品渠道單一,“大健康”類產品卻可在各種銷售渠道(商超、快消品店、化妝品店、藥店等)鋪貨。
勝算幾何?
“大健康”的蛋糕雖然豐盛,但也絕非沒有風險。任何一家公司脫離自身主業進入另一個領域,便相當于又一次創業,對于醫藥企業而言,他們擁有的更多是技術和資金上的優勢,大多數國內醫藥企業在涉足相關行業時,均打著具備技術優勢、良好作業規范(GMP)車間生產等概念,試圖在產品品質上給消費者留下一個完美印象。
譬如,在今年4月下旬宣布進入嬰幼兒奶粉業的廣州柏賽羅藥業,就借用了惠氏奶粉“用以制藥的經驗制造奶粉”營銷手法,并在營銷渠道上選擇了醫院藥房、連鎖藥店,嬰幼兒奶粉的主渠道商超和母嬰店則是下一步計劃。
而藥企最大的軟肋則在于營銷渠道,以賣藥的方式營銷健康類產品必然行不通。在營銷渠道上,藥企的多元化產品大部分選擇了藥業具備優勢的零售藥店傳統渠道。比如,廣藥旗下涉足日化快消行業的陳李濟、敬修堂、王老吉、白云山和記黃埔等,其涼茶、護膚品的主要渠道都還是局限在零售藥店。化妝品等快消產品的銷售則是多渠道的百貨公司、商場超市、化妝品店以及互聯網等新興渠道。當然,多渠道也意味著競爭強度的加大,如何從琳瑯滿目的日化、快消產品中脫穎而出需要下功夫。“藥企做日化已經不再是只要做了就能賺錢的年代了,說到底還是要去認真地研究消費者。市場的本質是競爭;競爭的根本是差別化,在整個行業的價值鏈中,每一個環節都能產生差異化的能力,但關鍵要看這種差異化戰略能否給顧客帶來價值,讓顧客認同。藥企需要從這些研究中找到一些新的思路。”一位評論人士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