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2/12/24 13:25:56 來源:
未知
藥品零差價政策在基層醫療機構的全面鋪開,或許不意味著它能輕易攻克縣級醫院的堡壘。
目前縣級醫院改革仍在試點中,為了解決藥品零差價所帶來的資金問題,江蘇、陜西、湖北等試點地區正在努力尋找新的補償機制。
基層醫療機構改革和基本藥物制度的順利實施,主要取決于補償機制的完善,這條法則同樣可以運用在縣級醫院改革上。去年年底,衛生部官員在一次衛生會議上稱,陜西、湖北、江蘇等18個省份已正式啟動縣級醫院綜合改革試點。
時至今年9月,試點地區江蘇的改革路徑,終于引起外界的關注,引人爭議的“二次議價”也隨之浮出水面。
議價
所謂二次議價,是指醫療機構在省級藥物招標結果的基礎上,對中標藥品進入醫院采購之列時,進行再一次殺價。
常熟是江蘇地區的縣級市,常熟二院是試點中的縣級醫院。江蘇地區的二次議價從常熟拉開帷幕。今年10月初,常熟市衛生局做出了針對在銷售額排名前300位的藥品進行議價的決定。
首先,當地衛生局在管理層面成立了議價小組,由張姓副局長擔任組長,小組成員5人左右。
而負責出面與藥企談判的只有兩人,張姓副局長和常熟二院的一位院長。
關于議價環節,醫藥企業人士透露,幾乎是一場宣講會,議價組成員宣布品種和降價幅度,如抗生素品種降價幅度在15%到20%,專科品種下降10%。
“開始大家都想爭取一點空間,組長說這次談判不成功的品種將禁止在全市公立醫院銷售。”劉偉是福建一家制藥企業的銷售經理,他手里有三個品種在常熟市內的公立醫院銷售,面對堅決的議價氛圍,他與董事長溝通后,選擇了妥協。
而這次議價,從衛生局層面代表了全常熟市公立醫院的采購態度。因此,不讓利的藥品,都將被清出常熟市場。
這場談判以微小的“妥協”結束,最終的降價幅度普遍為14%左右,少數外企品種和國內品種降幅在3%-5%之間。
為了保證談判的有效性,企業被要求進行了當場簽字確認。常熟的此次二次議價執行時間為11月1日。“也有少數品種沒有談攏,前幾天別的藥企正忙著從醫院清理未銷售完的庫存。”劉偉透露。
價差
常熟市的二次議價范圍圈定300多個藥品,普遍降幅14%,少數在3%到5%之間。也有藥企人士透露,最終降價的藥品數量遠遠超越這一數字。
但在醫藥人士看來,二次議價的背后是一個數字游戲,并未直接節約采購成本,如常熟、吳江地區,議價價差這筆錢直接注入了當地的政府基金或者專用賬戶。
從表面來看二次議價“風平浪靜”,如一個藥品原來的中標價格是20元,二次談價后價格降幅14%,也就是藥品進醫院的價格變成了17.2元,藥企按降幅后的價格供貨,醫院則依舊按20元賣藥。
透過“風平浪靜”的表面,卻是另一套中轉規則。
醫藥供需市場由三方組成,藥品制造商、醫藥配送公司和銷售終端醫院。如一個銷售價格100元的藥品,制藥企業給醫藥配送公司的批發價格是95元,醫藥配送公司給醫院的價格是100元,5個點作為醫藥配送公司的利潤成本。
目前的二次談價將這一規則改變,談價小組將藥品價格下壓14%后,原來100元的藥品,變成了86元,加上醫藥配送公司5個點的運營成本,制藥企業給醫藥配送公司的價格變成了81元。
配送公司將藥品中轉到醫院后,顯示的價格依然是100元,醫院依然按照100元銷售。二次談價降幅的14元,由醫藥配送公司累計中轉到當地二次談價后確定的基金賬戶。
據江蘇地區的醫院人士透露,這筆錢通過基金賬戶的中轉,最終會返回到醫院。
由此,一場“政府找錢、衛生局出面、醫藥配送公司打款、制藥企業掏錢”的支付路徑逐漸明晰。
埋單
在醫藥界人士看來,改變最大的是制藥企業它們,成為改革補償機制中的埋單者。
“省級招標時經歷了一輪殺價,二次議價是第二次殺價,在制造成本不斷上漲的壓力下,制造企業的利潤成本已經很低,現在的日子更加難過。”重慶制藥企業公司代表陳哲說,目前部分普藥的純利潤不到10%,幾乎無法應付降幅,所以只能撤出。
據國家招標文件規定,已經過省級招標程序中標的藥品,醫療機構在采購時不得二次議價。但江蘇地區的二次議價也有文件可循,依據國務院醫改辦及衛生部要求,國家層面設立改革的大框架,各試點地區依據自身情況出臺細則,自己探索改革。
在縣級醫院改革試點時,江蘇省政府針對省內情況出臺了《江蘇省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意見》。該份試點實施意見于今年9月份以省政府辦公廳的層面下發。試點意見提出,建立政府、部門與藥品生產、流通企業談判機制,合理壓縮藥品生產流通環節利潤,用于發展醫療事業。
同時文件也明確了,要破除以藥補醫機制,試點所有藥品實行零差率銷售,醫院由此減少的合理收入,通過調整醫療技術服務價格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徑予以補償。
陳哲認為,二次談價不應該作為政府投入的替代,為改革埋單的應該是政府,不應該是企業,補償機制本應該是政府完成的部分,但現在將從藥企身上剝一部分肉出來。
中國醫院協會副秘書長莊一強認為,縣級醫院改革、零差率、改變以藥養醫局面中,各級財政本應補缺,但目前變向的方式,仍然未脫離以藥養醫的局面,“埋單者、掏錢者,只是轉了個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