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2/12/27 13:26:10 來源:
未知
諾基亞會不會消失?網上關于這個話題很多。雖然還無法判斷諾基亞的命運,但是柯達的失敗命運倒是可以作為諾基亞的借鑒——不能與時俱進,不能夠清晰明了自己成功的本質關鍵因素,是企業失敗的共同根本因素。
現把多年前的一篇關于柯達的隨想拿出來與大家分享,希望能夠有所啟發。
由柯達想到的
去年冬天,一個偶然的機緣,我和愛人去九寨溝旅游。九寨溝冬景之美早有耳聞,能有機會親眼一睹,心中著實興奮。
為了留下一個美好的記憶,我準備買一款好點的數碼相機。重點是照外景要好。
定下了這個目標,我就直奔電子商廈。到了商廈一看,數碼相機那是“相當”的多。促銷員個個熱情洋溢,每個人都說自己的產品多么多么好,功能多,像素高,這個是500萬像素,那個說是1000萬像素。這個小巧玲,那個屏幕超大。不過經過精挑細選,我終于慧眼識珠,選擇了柯達的 V570 相機。為什么會選它哪?其實原因很簡單,我就是要一款家用、照外景好的相機,而這款相機最符合我的要求。
當時現場試機的時候,讓我下決心的是:一,這款相機取景比其他相機大,二是四倍變焦功能。雖然當時我對這款相機只有500萬像素有些疑慮,但促銷員解除了我對像素的擔心,她說如果不是放特大輻照片,500萬像素和1000萬像素效果是一樣的。我想想也是,干脆買了。要知道當時我花了2950元,比同樣功能檔次的索尼還貴200多元,而索尼的像素是1000萬。
不過,這款相機還真是不負期望,帶給我很多驚喜。它的三重拼接功能,能讓一般相機照不下的景觀,像瀑布、群山等等都能照下來了。盡管在室內的效果不太理想,但瑕不掩瑜,買相機還不是主要是為了在外面照相嗎?
我是搞營銷的出身,自然特別留意觀察市場。
我發現,我周圍的人如果不是專業或是特別愛好攝影的人,大部分人買的相機都是索尼或三星的,我拿的這款柯達相機還真少見。
我就納悶,這么好的一款相機,為什么賣得沒有索尼或三星的好呢?
好奇心驅使我上網查了一下。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這款相機外觀設計曾獲,施耐德相機鏡頭也是世界頂級。看到這些,我的疑問再次升起:為什么?為什么這么好的相機就沒有索尼或三星的賣得好呢?
想一想我一開始也是想買索尼的,為什么?好像印象里家用數碼相機索尼第一,再就是三星,再下面是奧林巴斯,柯達?好像已經是膠卷時代的東西了。
想到這里,我真是不得不再次向《定位》作者特勞特致敬,他的定位理論再次在我的腦海里得到驗證。
那我為什么沒按這種思維去買索尼或三星的相機呢?因為我也有明確的定位,適合旅游,拍攝外景的相機才是我的首選。
我無意評論柯達相機營銷的是與非,也不想探討柯達和索尼、三星孰優孰劣。只是身為營銷人,這次經歷讓我有了些許感想。
第一個感想是:我們要營銷,不要銷售。
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說:“市場營銷的目標就是使銷售成為多余。”這話說得到位!
銷售是什么?銷售是要把東西賣掉。它關注的是產品。因而,銷售是一個由內而外的過程。銷售的代表語是:我的更好。結果是價格越來越低,贈品越給越多,業務員越做越累。
營銷是要賣得好,賣得多,而它關注的是消費者的需求。因而營銷是一個由外而內,再由內而外的過程。營銷的代表語是:我的不同。營銷提供的是價值,滿足的是消費者的需求,因為不同,所以不打價格戰,只打價值戰。
飲料界的黑馬“王老吉涼茶”在2002年之前,是銷售導向的思路,當時涼茶只是在拼誰的更好,銷售額每年只不過1億多。2002年后采用營銷導向的思路,將自己定位在預防上火的飲料,避開了與眾多涼茶的競爭,開辟了飲料的藍海市場, 2002年全年銷量就達億,2006年更是銷了近40個億,讓整個飲料界為之震動。王老吉的成功,就是營銷思想的成功。
第二個感想是:營銷的關鍵----定位。
特勞特在《定位》中明確指出“第一勝過更好” 。索尼和三星已經占據了數碼相機第一第二的位置。作為柯達,唯一的出路就是進行側翼戰,開創新的品類。
當王老吉定位成預防上火的飲料時,王老吉開創了新的品類,成為預防上火飲料的“第一”,所以王老吉成功了。江中健胃消食片定位在助消化時,它在眾多的胃藥中開創了助消化的品類,作為第一,它也成功了。
那么柯達相機定位在哪里呢?更好的數碼相機嗎?當然不是。
應該是“適合旅游,拍攝外景的家用相機”。
這個定位可以讓柯達相機從眾多的數碼相機中脫穎而出,不再糾纏在功能上,而是開創了一個品類(其中的暗喻是“讓其他的相機去照室內吧!” )。如果柯達這樣做,就會成為“適合旅游,拍攝外景的家用相機”的第一個,憑柯達的資金實力和銷售能力,只要定位準確,相信打出一片新天地應該不在話下。
當我用“定位”的理論來看待眼前這個激烈的、雖無硝煙但卻是你死我活的商品競爭的世界時,我突然發現,這個世界變得安靜了,有那么多的處女地需要開墾,有那么多的空白點需要占領。
第三個感想是:跨國公司并不可怕。
柯達,這個西方發達國家的百年老店,作為跨國大鱷,其實力不容置疑。改革開放之初,柯達在中國縱橫馳騁,四處兼并膠片廠,如果不是“樂凱”力挺,差點就讓中國的膠片業全軍覆滅。
柯達的終端戰略,更是讓中國的營銷人感到柯達實力的強大。
然而,時移世易。轉眼,人類進入了電子信息時代,數碼相機的出現,改寫了相機業的游戲規則。在這新的一輪游戲中,索尼和三星成為了新的贏家。柯達則被消費者排到了頭腦階梯之外。
難道是柯達沒有實力嗎?不是。因為它搞得是銷售,而不是營銷。
盡管營銷學是西方發達國家傳來的產物,但是,西方的跨國企業未必即掌握了“營銷”這個利器。
柯達是這樣。
可口可樂難道不是嗎?
可口可樂進入中國以來,除了它的傳統產品可樂和雪碧外,其上市的新產品有那一個賣火了,是酷兒?還是水森活?是健康工坊嗎?沒有。
“非常可樂”的成功也讓我們再次看到本土營銷人的力量。
在寶潔公司把持的洗發水領域,我們看到了“霸王防脫系列”,有效分割了部分洗發水的市場。
在各個領域,我們都可以看到中國企業運用營銷這個利器,獲得成功的案例。
所以,跨國企業并不可怕。
只要中國的企業能夠認真地學營銷,拿起營銷這個武器,我們就有機會打出我們的一方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