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在遭遇著尷尬之事。放眼到企業經營上,同樣會遭遇來自各方的尷尬。小小的尷尬,如處理不當,則會演變為危機。面臨突如其來的危機,并非每位管理者都能做到臨危不亂。如何化解品牌危機,看看他們是怎么做的?
經典案例一 遭遇行業地震,品牌責任先行
2000年11月,國家藥監局一紙禁令,暫停了含PPA制劑的銷售,這對當時年銷售6億元的康泰克來說,無疑是飛來橫禍。PPA,鹽酸苯丙醇胺,是當時主要感冒藥中普遍使用的成分,因長時間大劑量下使用可能帶來的不良反應被國家藥監部門禁用。
媒體對負面信息的傳播總是積極的。很快,全國各地聞“康”色變。當時,我和同事在一家鄉村藥店詢問康泰克時,店員大叫:“那是毒藥啊!”
然而,曾經管理過西安楊森的楊偉強先生帶領史克人含淚高唱“團結就是力量”,眾志成城,在不到一年后推出了不含PPA的新康泰克。短短幾年時間,新康泰克的年銷售額已經從零再次超越了原有銷售紀錄。PPA事件沒有擊倒中美史克,反而成就了業內著名的危機管理案例,值得后來者研究。
我們共同服務的這個行業經歷過太多危機,應對稍有不慎,就會給企業帶來極大損失。今年的藥害事件是又一場行業地震,等塵埃落定后我們再來反思。需要特別指出的,這兩場危機都是針對全行業而非個別企業,但是作為品牌或行業領軍者,總是會在危機中受到更多關注和沖擊。這是品牌的代價,更是責任。
經典案例二 地方規定多變,提升管理能力
2008年的北京奧運開幕前,為了避免運動員誤服含興奮劑成分的藥物,藥店設立了專柜,一大批感冒藥名列其中。不僅在北京、天津等奧運承辦地,其他城市也同等要求。普及奧運常識無可厚非,但是有些地區矯枉過正,要求一律憑處方購買。相關藥企也緊急動員起來,在每一盒藥上貼注運動員慎用標簽。好在這之后的城運會、大運會、農運會、全運會沒有這么嚴格的要求,我猜其中原因可能是:無法對所有餐廳的豬肉上標注“不含瘦肉精”。
你見過經銷商倒票吧?你見過假貨地方保護吧?你不相信處方藥一定要憑處方購買吧?你不確定OTC產品能否做促銷吧?還是不要抱怨監管水平了,提高我們自己的管理能力更加現實。
經典案例三 遭微博大戰,化干戈為玉帛
有一家著名企業,其止痛藥一直是領導品牌,經營過程順風順水。未曾想,其產品代言人突然陷入與另一個知名藝人的口水官司,短短幾天,數以萬計的網絡水軍在該產品的官方微博下展開大辯論,官方微博被迫停止更新。很多人留言說如果不更換代言人將終生抵制該產品。
說到微博,值得學習的是達因藥業應對危機的表現。幾個月前,一個認證微博賬號轉發了一條有關該企業產品的不實信息,經傳統媒體轉載后對產品銷售帶來負面影響。企業快速行動,與微博主詳細溝通并出示了權威信息。很快,雙方達成共識,微博主發布了道歉聲明,事件逐漸平息。從事件中產品使用者在官微的留言看,這次危機處理得當,不僅沒有造成更大傷害,還澄清了消費者的誤解,提高了品牌忠誠度。
對于微博,很多快消品牌已經運用得風生水起,一些藥企盡管也已經開通官微,卻在運營上缺乏專業技能;更多藥企還在擔心一旦觸網,無法應對網友的突發質疑。從上述案例看,網絡不可怕,重點是積極主動地溝通應對,專業第三方的出現可以幫助企業管理官方微博。
應對原則 消費者為王
幸福的品牌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品牌卻是倒在不同的暗礁上。暗礁無法一一列舉,應對倒是有一個不二法門,這就是:消費者為王。
先思考一個異業案例吧。當今的網絡搜索市場,百度一家獨大。過去,谷歌為什么離開?它保留了什么樣的品牌形象?現在,360搜索以什么姿態進入?它擊中了對手的什么弱點?
我曾經用三個詞語描述過不同境界的競爭,分別是:勝者為王——剩者為王——圣者為王。簡言之,要想獲取短兵相接的勝利,需要堅持度過漫長的積累和消耗階段;要想獲取持久的競爭優勢,需要懷有崇高的理想!
對于品牌經營者而言,從消費者需求出發,以消費者服務貫穿營銷過程的始終。有擔當,不辯解。這種神圣的使命感會直接決定品牌的命運。
回想當年PPA事件,康泰克也有委屈,但是企業方在很短的時間內無條件回收市場上所有已售出產品,價值數億元的產品當眾付諸一炬。這一把火讓品牌得以延續、重生。擔得起道義的品牌,才有未來。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