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需求的剛性和政府投入的持續加大使我國醫藥工業保持了較快的增長。但在國際經濟環境日趨復雜和國內生產成本大幅攀升的內外夾擊下,我國醫藥出口增長乏力,外貿
企業的生存環境日益惡劣。從統計數據看,我國醫藥外貿進出口總體增速下滑。作為拉動我醫藥外貿增長的重要品種之一,西藥制劑繼續保持了較高速度的增長。2012年,西藥制劑進出口額達到125.65億美元,同比增長22.35%,高于醫藥外貿總體增幅12個百分點。其中,出口額為25.62億美元,同比增長17.86%;進口額為100億美元,同比增長23.55%。
主要品種出口增幅較大
2012年我國共有69種西藥制劑對外出口,大多數產品出口增長幅度較大。激素類避孕藥、未配定劑量頭孢三嗪藥品、頭孢呋辛、未配定劑量羥氨芐青霉素藥品、頭孢西丁制劑等均實現3位數以上增長。一些高附加值的激素類產品出口增長較快,如已配劑量含促紅素(EPO)及其類似物的單方制劑同比增長45%,含人胰島素的單方制劑同比增長3158.86%,已配劑量含促性素的單方制劑同比增長50%,含重組人胰島素的藥品實現2233%的增長。雖然這些產品整體出口額不足2000萬美元,但增速呈現快速回升態勢,拉動激素類藥品整體增幅達到27.8%,高于制劑出口總體增幅10個百分點。
2012年我國具有一定優勢的大類產品出口總體上保持了持續增長,但部分產品增幅有所回落。由于氨芐青霉素和青霉素V制劑出口下降,導致青霉素類藥品近3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出口額下跌了3%。頭孢類藥品出口增幅僅為3%,為近5年來最低,主要是頭孢哌酮、頭孢噻肟、頭孢替唑等幾個產品出口下跌所致。而一些傳統磺胺類抗感染藥品、獸用抗生素、皮質甾體類激素等依舊保持了較大幅度的增長。
市場格局基本穩定
2012年,我國共向175個國家和地區出口西藥制劑,歐、美、日、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依舊是主要出口市場,占我西藥制劑出口總額的44.5%。從出口增幅來看,對澳大利亞、韓國、法國、荷蘭、希臘等成熟市場出口增長較快,分別達到34.7%、91.1%、57.2%、67.7%和34.4%。其中,對澳大利亞的出口主要以保稅區轉口貿易為主,占整個對澳出口總額的95.6%,同比增幅達130%。相比之下,我國本土企業雖有不少通過TGA認證,但出口額相對較小,均在150萬美元以內,且2012年整體對澳出口呈現下降之勢。韓國一直是我西藥制劑出口最重要的市場之一,我西藥制劑對韓出口方式以加工貿易和一般貿易為主,主要由輝瑞、葛蘭素史克、羅氏和施維雅等跨國企業拉動,2012年保稅區倉儲轉口貿易首次超過加工貿易,成為拉動我西藥制劑對韓出口最重要的力量,占比從2010年的0.05%增加到55.7%。而對法國、荷蘭和希臘等歐盟國家出口的增長,雖然依舊以阿斯利康、紐迪希亞、華瑞等跨國企業為主,但我西藥制劑對歐盟出口呈現大幅增長之勢,隨著通過歐盟認證的制劑企業和產品數量的不斷增加,以及歐債危機削減成本后對仿制藥需求的日益旺盛,齊魯天和惠世、浙江華海、石藥歐意、深圳致君、桂林南藥、哈藥集團等都實現了大幅增長。
此外,我西藥制劑開拓非洲、拉美等市場的步伐日益加快。2012年,我西藥制劑對巴西、蘇丹、肯尼亞、阿爾及利亞、印度尼西亞、智利以及中東等地區出口均實現了30%以上的增長。作為主要出口市場之一的東盟的表現卻不甚理想,同比小幅下跌了4%,為近5年來首次負增長,這一方面是因為菲律賓等國家政治經濟形勢不穩定,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國倉儲轉口貿易的快速發展使得對新加坡等港口的依賴性有所降低,且以外企出口下降為主。相比之下,以本土企業出口為主的印尼、柬埔寨、老撾等市場均實現了較大幅度的增長。而非洲是我西藥制劑出口的另一大主要陣地,2012年我西藥制劑對其出口增幅也出現了較大程度的回落,以對主要市場尼日利亞和幾內亞的出口下降為主,同比分別下降了10.4%和16.2%,跌幅最大的品種為氨芐和羥氨芐青霉素、鏈霉素等產品,原因可能是尼日利亞市場相對混亂、檢測成本較高、周期較長。與此同時,我西藥制劑對蘇丹、肯尼亞、阿爾及利亞、喀麥隆等市場的出口都有大幅增長。
我西藥制劑的進口格局基本保持穩定,依舊以歐洲為主,占我制劑進口總額的74.5%。德國、意大利、法國、英國和美國依舊為我西藥制劑前五大進口市場,且除從美國進口制劑小幅下跌7%以外,從其他主要市場的進口基本實現了20%左右的增長。此外,我從非洲和東盟的制劑進口實現較大幅度增長,增幅分別達到243.5%和194.7%,主要進口國為南非、新加坡和泰國,但總體進口額度較小,對整個市場格局影響不大。
保稅區倉儲轉口貿易成亮點
2012年,我西藥制劑一般貿易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長了11.5%,加工貿易出口則同比下降30.6%,分別低于西藥制劑外貿總體增速6個和47個百分點。相較之下,西藥制劑保稅區倉儲轉口貿易增長迅速。2012年西藥制劑保稅區倉儲轉口貿易進出口額達到35.9億美元,同比增長40.9%,占西藥制劑進出口總額的比重達到28.5%,比2011年提升了4個百分點;出口額更是達到7.91億美元,同比增長146%,成為我西藥制劑出口增長最重要的拉動因素。保稅區倉儲轉口貿易成為我西藥制劑出口第二大貿易方式。
民營企業優勢顯現
2012年,我國共有1325家企業從事西藥制劑出口,其中國有企業180家,同比增長2.55%,占比12.78%,比上年同期下降2個百分點。“三資”企業出口額為8.3億美元,同比大幅下降17.7%,占比28.6%,比上年同期下降18個百分點。與此同時,民營企業優勢漸顯,出口額達14.1億美元,同比增長65.87%,占比達55%,比2011年上升了16個百分點,成為我西藥制劑出口最重要的主導力量。但我們應看到,相比國有企業和“三資”企業,民營企業集中度較低,不具備規模優勢,出口多流向歐美以外的新興市場,這充分反映出,在傳統主流市場——歐美市場銷售不振的情況下,我國西藥制劑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對出口高速發展發揮出積極支撐作用。而在進口方面,科園信海和北京空港宏遠物流有限公司等
藥品流通和物流企業正在超越外資企業,成為制劑進口的主流力量,其所占比重不斷增加。
未來增長面臨挑戰
總體來看,在2012年震蕩的世界經濟環境中,我西藥制劑進出口實現了較為穩定的增長,但增速有所放緩,2013年的西藥制劑外貿依舊面臨著諸多不確定性。
首先,外部市場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國際貨幣基金(IMF)預計,2013年世界經濟增長3.6%,比2012年高0.3個百分點,整體外貿發展的外部環境略好于2012年,但仍難言樂觀。歐元區經濟雖然走出下滑的幾率上升,但財政緊縮和債務率偏高的問題依舊存在,2013年上半年仍可能維持溫和衰退態勢。自2012年下半年以來美國經濟增速逐漸加快,但由于內生動力不足,復蘇基礎尚不穩固。近年來,日本經濟始終不振,新興市場經濟不斷波動,這都給我國西藥制劑出口帶來了難度和不確定性。
其次,我國國內勞動力成本增加、原材料和能源價格上升與人民幣不斷升值,都使企業面臨日益增大的成本壓力,出口競爭力減弱。
第三,國家加大產品結構調整力度,國內產業升級與轉移正在全面展開,企業主動調整經營方向,實施新修訂藥品
GMP認證,加大研發投入,提升
產品質量和檔次,開拓新興市場、建立國際營銷網絡等措施,整體效果都需要長時間才能顯現。而境外委托加工藥品管理政策日益嚴格,也增加了企業委托加工藥品出口的難度。
最后,國際貿易摩擦和西方媒體對中國藥品的不利宣傳也給我西藥制劑外貿帶來了不利影響。我國面臨國際組織發起的貿易保護和知識產權訴訟日益增多,西方媒體不斷對我藥品出口非洲進行不利宣傳和報道,給我西藥制劑產品質量和企業形象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
因此,縱觀2013年,我國企業可依靠政府政策和市場調節兩股力量,在進行結構調整的前提下實現西藥制劑外貿的持續增長。2012年,財政部和工信部公布并對34個通用名化學藥項目給予支持,每個項目給予近2000萬元資金扶持。此外,商務部牽頭推進我國國際營銷網絡建設,擬給予政策和資金扶持,鼓勵我國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同時,國際市場仿制藥需求旺盛,俄羅斯等新興市場降低對歐洲依存度,擴大對中國制劑進口等,都給我國企業帶來了一定的市場機會。
當前,我國西藥制劑外貿企業應不斷加快步伐進行產品升級、產業轉移、結構調整、國際化認證,努力開拓東盟、中東、非洲和拉美等新興市場,利用新醫改和國內各項鼓勵政策,開發國內適銷對路的產品,擴大國內銷售,尋找海外優勢項目,開展技術轉移。通過調整自己、積蓄能力,尋找機會,我國西藥制劑外貿企業必將能抵擋住當前經濟危機帶來的諸多不利影響,實現西藥制劑外貿持續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