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熱息痛是全球最主要的常用解熱鎮痛藥物,由于長期服用撲熱息痛不會引起胃黏膜損傷等副作用,因此撲熱息痛一直牢牢占據著抗感冒藥物市場的首要位置,各國
醫藥界均將撲熱息痛作為首選解熱鎮痛藥物或抗感冒原料藥使用。近年來,我國撲熱息痛生產和使用發展很快,已成為撲熱息痛主要生產國及出口國。今年上半年,我國撲熱息痛出口數量為
2.8
2萬噸,同比增長7.46%;出口金額為1.08億美元,同比增長4.04%,在全球經濟衰退的大背景下,實現了低位增長。
出口金額保持增長
今年上半年,我國撲熱息痛對亞洲出口金額為5989.
22萬美元,同比增長6.31%,其中,對東盟出口金額為
2474.43萬美元,同比下降9.41%。對非洲出口金額為1799.50萬美元,同比增長27.53%。對歐洲出口金額為2036.32萬美元,同比下降9.11%。其中,對歐盟15國出口1783.18萬美元,同比下降9.57%;對歐盟東擴12國出口82.52萬美元,同比增長27.08%。對北美洲出口金額為368.56萬美元,同比下降28.57%;對大洋洲出口金額為120.81萬美元。同比增加110.6%。從以上數據不難看出,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大背景下,我撲熱息痛出口仍能保持低位增長態勢,新興市場的貢獻十分突出。
出口價格低位徘徊
今年上半年,我國撲熱息痛出口平均單價為4.04美元
/千克,同比下降3.19%,延續下跌行情。受歐美債務危機
、主要競爭對手貨幣貶值,以及國內產能過剩
、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今年撲熱息痛出口價格下跌已成定局。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我國撲熱息痛對印度出口額為1822.21萬美元,同比增長8.64%,出口經營
企業數量同比增長18.75%,而出口平均單價同比卻下降了4.93%,說明該市場低價競爭激烈。
三大瓶頸亟待破除
縱觀近年來我國撲熱息痛產業發展情況不難發現,三大瓶頸亟待破除。
一是盲目擴產,導致市場亂象叢生。撲熱息痛作為療效確切
、價格低廉的臨床必需藥物,其剛性需求十分堅挺。由于撲熱息痛生產工藝簡單,啟動一個年產5000噸的生產線大約僅需投資1000萬元左右,因此不斷有國內企業上馬并擴產撲熱息痛,擴大的產能無法在國內市場消耗,只能出口國際市場,導致企業間競相壓價,形成價格大戰,低價競銷已成我國撲熱息痛產業一道難以愈合的瘡疤,最終必將損害撲熱息痛生產企業的利益。
二是來自印度的威脅從未消失。在過去幾年中,印度撲熱息痛原料藥產量大增,對我國同類產品出口構成無形壓力。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印度政府將發展原料藥工業作為新的國策,常用藥撲熱息痛生產經營被該國政府列入發展計劃,其撲熱息痛產量逐年增加。隨之,印度從我國大量進口撲熱息痛及上游原料對氨基苯酚生產DC級
、顆粒級等高檔撲熱息痛原料藥,因此,盡管印度在撲熱息痛出口總量上尚與我國存在差距,但其生產的高檔撲熱息痛產品要比我國生產的“大路貨”更容易進入發達國家市場。預計未來幾年,印度撲熱息痛原料藥將對我國同類產品出口構成極大威脅,我國企業應及早做好應對準備。
三是行業大而不強,難以形成競爭合力。我國是撲熱息痛出口大國,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隨著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我國撲熱息痛出口絕對值不斷增加,國際市場份額不斷擴大。然而,絕對的市場份額并不等于絕對的市場話語權,與之不相匹配的是我國撲熱息痛出口價格長期徘徊甚至持續走低。究其原因,與我國撲熱息痛出口行業現狀密切相關。我國撲熱息痛產業技術含量低,結構亟待調整,各企業在提高新技術水平
、研發新產品無果的情況下
,只有盲目擴產
,低價競銷
,把應得的利潤拱手讓給國外客商。自2011年以來的歐債危機無疑讓本已陷入低迷的我國撲熱息痛行業雪上加霜
,經營環境更加惡劣。在傳統市場利潤幾乎被擠壓殆盡的情況下
,各企業又將目光轉向了新興市場,新一輪的價格廝殺重復上演。
在此情況下,我國撲熱息痛產業只有正視現實,齊心協力,積極謀求解決上述問題的可行之道,才能實現
健康發展,確保產業大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