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的首間一體化手術室正式啟用。該院院長李衛平教授告訴記者,這間一體化手術室專門用于日間微創手術,以提高醫院的診療和運營效率。2015年之前,該院微創手術比例將由目前的20%提高至35%。
主流方向
現代醫療設備的發展,使微創技術在外科診斷與治療中的應用變為現實。目前,很多醫院都將微創技術作為醫院著力建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借此在診療、科研和人才等多方面占領學科制高點。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上海仁濟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十二五”規劃中都明確提出,“從患者角度出發,微創治療將成為醫學科技面臨的重大發展機遇之一”。
仁濟醫院成立于1844年,在業內可以稱得上是一位“長輩”。近年來,醫療行業推進戰略轉型,仁濟醫院選擇的戰略方向是逐年加大對微創技術的打造力度。
關于微創技術在各學科中承擔的“戲份”,李衛平如此定義:“它在學科發展、技術含量、服務理念、信息化管理等方面起著引領性的作用,能促進醫院整體管理水平提高。”據他介紹,微創技術已在仁濟醫院眾多科室推廣應用,包括普外科、泌尿外科、婦產科、血管外科和五官科等。無論是微創技術的應用疾病種類,還是臨床研究范圍,都在不斷拓展。
另一家百年老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自上世紀90年代微創技術在國內起步之初,就開始嘗試和探索腔鏡手術的應用。如今,該院已成為國內微創技術的領軍者。微創技術不僅在該院各個學科落地生根,各學科之間還嘗試開展微創技術合作,例如開展腹腔鏡與胃鏡聯合治療。
在華西醫院主管醫療的副院長程南生看來,微創技術之所以能在華西醫院快速發展,主要緣于該醫院區域醫療中心的定位,“華西醫院要成為西南地區的業界翹楚,就應該在新技術和新理念的推廣中發揮引領作用”。
“目前,國內很多醫院管理者對微創技術的認識正在發生轉變,即從一項新技術上升到學科診療理念的層面。”在微創醫療器械行業工作多年的KARL STORZ公司中國區董事總經理楊梅女士表示,微創外科手術需要使用配套的儀器和設備,如醫用內鏡、高清攝像系統及外觀細小、柔韌度優異的微型手術器械等,因此,微創手術的費用往往略高于傳統手術。但是,微創手術的創傷小、術后恢復快,從而大大縮短了住院周期,其綜合治療費用反而有所下降。尤其是微創手術的感染幾率遠低于開放手術,它使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這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比照的。在她看來,盡最大努力追求手術微創化,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手術對患者造成的創傷,應該成為每一位外科醫生的信念和行動。
統計數據顯示,隨著病患對微創技術認識的不斷提高,目前國內微創手術正以每年10%~20%的速度遞增。李衛平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2015年之前,該院的微創手術比例將由目前的20%提高至35%。
良性發展
微創技術為醫院帶來的改變不僅局限于學科戰略層面,醫院管理者和行業制造商在將微創理念和技術真正落地時,其應用理念和生產方式也從“以機構為中心”轉向“以患者為中心”。
目前,介入技術、射頻消融技術、腹腔鏡以及內鏡技術等,都可以實現微創化。但是,技術只是實現微創的手段,不能為了求新而濫用技術。近年來,大大小小的醫院都在發展微創醫學,各地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其中一些醫院或醫生存在濫用技術的問題,如在技術水平達不到的情況下開展治療,或是在患者不具備手術指征的情況下實施微創手術,從而給患者造成不必要的創傷甚至帶來并發癥。
對此,仁濟醫院、華西醫院的管理者指出,“微創”的核心是以患者為中心,用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好的治療效果。兩家醫院的“十二五”規劃不約而同地強調:發展微創技術必須從患者角度出發。
不可忽視的一個現狀是,目前我國絕大部分微創手術器械依賴于進口。對此,解放軍總醫院泌尿外科主任張旭建議:國內醫療器械企業一方面應當加強與大學、科研院所的合作,以突破產品的技術難點,掌握關鍵技術;另一方面,企業要聯合醫療機構進行產品創新,聽取臨床醫生對醫療器械產品的改進建議,加強臨床實踐,促進新產品的產業化,提升企業競爭力,而非簡單抄襲,以便縮短與國際領先企業的差距。
在楊梅看來,不斷深化的醫改為醫療器械行業帶來了更多的機遇,面對微創技術市場的巨大空間,醫療器械企業應該首先想到讓更多的病患感受到微創技術的先進性和療效。她表示,2013年,KARL STORZ將針對二、三城市的醫院,在確保手術能有效開展的前提下,提供基本內鏡配置組合,協助醫院更全面地開展內鏡診療工作,使手術成本進一步降低,從而減輕患者的經濟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