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3/4/19 0:00:00 來源:
未知
可以說,青蒿素是目前國內少數能夠持續多年保持較好競爭秩序和價格體系的產品。這主要還是得益于地方政府和企業在吸取2005~2006年產業大起大落的教訓后,高度重視青蒿素全球供應的平衡,合理控制青蒿種植面積,從而使青蒿素出口價格連續5年得以恢復性穩步提升。目前青蒿素已回歸至645美元/kg左右的水平。
但是近期出現意外的影響因素是,人工合成青蒿素有可能實現產業化。如果此技術能成功用于工業化生產,或將給目前相對穩定的青蒿素全球供應體系帶來不確定影響。但據悉,目前該技術尚處于實驗室階段,未來3~5年內尚不會對產業形成直接的沖擊。
五年向上行情
據有關企業介紹,目前青蒿素出口價格維持在645美元/kg左右,較年初的660美元/kg有所回落,但基本保持穩定,仍處于歷史較高價位水平。
我國青蒿素原料藥能夠得到快速發展,得益于2004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將青蒿素類抗瘧藥物正式列為政府首選指導用藥,此后,我國青蒿素原料出口暴增,價格最高時曾達到750元/kg。
高價之下,刺激了產業上游擴種的沖動,接下來行業陷入到“青蒿種植缺乏規范和引導-產量大增-價格下滑”的泥淖,到2007年中更慘跌至221元/kg的低價,藥企和藥農均損失慘重。
經歷慘痛的教訓之后,地方政府和有關企業開始重視青蒿素的供需平衡調控,引導藥農合理有序種植青蒿,并以訂單的形式確定種植面積,整個行業逐漸進入良性循環的狀態,青蒿素價格也開始了至今維持5年的出口價格反彈行情。
但有業內人士表示,下半年青蒿素的價格或將有所回調,主要是近期藥農種青蒿種植積極性有較大的提高。
在2011~2012年9月期間,因青蒿素需求大增,市場發生了搶購蒿草的現象。搶購風很大原因是由于這幾年的連續價格上漲,尤其是近兩年湖南、四川等地有不少企業新加入到青蒿素領域分羹,這對青蒿草的價格和種植面積的穩定性帶來了不確定因素。
據悉,今年9月收成的青蒿實際產量已有所提升,但仍遭遇搶購行情。據此分析,下半年青蒿素原料出口價格可能會受此影響而有所回調。同時,由于原料的大肆搶購,2012年或將重現青蒿種植量大增的現象。
出于對明年青蒿收成方面的顧慮,部分較為理性的企業近年來一直在穩定市場。今年的青蒿收采目前已基本接近尾聲,正進入種子發放階段,已有重慶南海制藥、華武制藥、威嘉生物等企業提出要限產報價,包括將青蒿原料基地進行戰略轉移,向藥農收取種子費以降低蒿農的積極性等。但也有不少廠家仍在擴大種植面積。
從原料藥加工方面看,目前很多中小企業仍以青蒿素原料出口為主,如果今年下半年青蒿育苗量沒有得到較好的引導和調控,將對明年下半年的行情會形成不利影響。
但總體來看,全球諾華、賽諾菲、印度仿制藥企業以及國內的華立等廠家所形成的全球競爭格局短期內不會發生大的變化,并且主流大廠家維持價格穩定的意愿和共識沒有改變,青蒿素價格總體仍將保持在較穩定的水平內波動。
合成技術尚遠
令業界出乎意料的影響應該是青蒿素合成技術的開發。今年7月,上海交大首次以常規化學方法實現了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消息傳出后,立即引起青蒿素企業尤其是青蒿種植行業的極大關注。
據報道,該辦法是將青蒿素提取后的廢料等發酵而得到原料,然后用特定催化劑還原得到二氫青蒿素,再通過無需光照的常規合成得到過氧化二氫青蒿酸,再氧化重排得到青蒿素,產業化收率有望達到60%,可使青蒿素生產成本降低50%。據悉,該研究仍處于實驗室階段,小試已經成功。目前正在申報國際專利。
該技術的開發已得到眾多廠家的重視,目前包括昆明制藥在內的國內多家青蒿素產業鏈上的藥企均已經接洽技術成果轉讓事宜。
如果該技術能夠在3~5年間實現產業化,那么,已經超越了業界的預期,也將對現有青蒿素的供應生產形成直接的沖擊。但短期內從青蒿中提取青蒿素仍將是主流。
非洲等地每年因瘧疾死亡人數仍在百萬以上,復方青蒿素仍作為一線用藥被廣泛使用。在全球青蒿素供應中,來自中國的原料藥占了90%。包括諾華、賽諾菲和印度的仿制藥公司絕大部分原料采購均來自中國。這決定了中國對青蒿素原料的國際地位。
基于青蒿素的特異性和全球需求,美國、英國、瑞士和德國等近年來一直在進行青蒿素人工合成方法的研究。如果國外人工合成技術率先實現產業化,并且能夠大幅度降低青蒿素的成本,中國未來在國際市場的地位堪憂。因此,從中國青蒿素國際競爭來看,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技術的開發有望成為青蒿素國際老大的護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