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菜好吃不好吃,除了烹調技術,還跟水的質量相關,優質的水可以更好提升菜品的美味度。請關注——飯菜香,水質很重要。
人的味覺由哪些因素影響?健康的水做出來的菜是否更好吃?近日,由東麗比諾在北京舉辦的“水與味覺”座談會現場,中華醫學研究會副會長、國家二級營養師、國家高級烹飪師吳利剛現場與市民進行了關于水、味覺、健康等相關問題的互動。他指出,菜的味道除跟廚師的烹調技術有關之外,還跟水的質量有關,若水的質量不好,其含有的一些有害物質會影響食物本身的味道。
健康水做菜更美味
味覺是由一種混合的味道所決定的,感覺味道的器官是舌頭上的味蕾,從味覺的生理角度分類,只有四種基本味覺:酸、甜、苦、咸,它們是食物直接刺激味蕾產生的。
味蕾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減少,這就是為什么上了年紀之后,吃東西會“沒味兒”。味道的感知和健康有緊密的關系,適度的味道有利于體驗美味,過度的味道帶來傷害。吳利剛認為,過甜傷胃,過咸傷腎,過辣對身體的傷害是整體的,多數身體不好、氣血兩虛的人口味偏重。“水也有不同的味道,健康的好水,喝到嘴里相對比較柔、滑,凈水器處理過的自來水,由于把其中的多余雜質除掉了,就更好喝。”
“潔凈的水首先沒有雜質,口感好;其次,更有利于烹飪和料理,不用擔心水與飯菜里的物質發生不良化學反應,產生異味或者有害物質。潔凈的水更能保證食材的原汁原味、新鮮美味。優質的水可以更好提升菜品的美味度,當空氣和環境還沒受到惡劣影響,用天然的、純凈的水種出來的蔬菜,吃起來更放心,更鮮美。”吳利剛解釋,食物第一步的營養分解步驟是被水解,在食物加工過程中,一部分營養被水解的目的是減輕消化系統的負擔,使營養在體內可直接、迅速地被利用。吃生的東西,會給內臟造成負擔,生的食物所含有的水分可在加工成熟的過程中,促使食物里纖維軟化,一些水溶性維生素在水環境下更有利于人體吸收。
“水對菜品實際上起著間接作用,除了烤以外的烹飪方法都會用到水,它促使食物加工成熟,比較典型是蒸和煮,通過水加熱所產生的高溫和滲透壓,把生的食物變成熟的過程。”吳利剛說。
健康飲水有講究
水是生物體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沒人每天喝2000—2500毫升的水。
吳利剛認為,喝水不應成一種完成指標的任務,應該按需供給,硬性的要求“每天喝八杯水”不一定科學,如果工作生活狀態少說話、少活動,不覺得渴,就沒必要喝八杯水,如果從事戶外工作、需要多說話,體內水的流失較多,補水必須跟上。“水的健康、清潔度決定了人體內環境的健康。不管是小寶寶還是成人,喝水都需要是健康的水。健康的水,首先要保證無污染、無重金屬、無含氯
消毒液。如果長期飲用不干凈的水,會對人體粘膜系統造成危害;其次,不達標的水會滋生細菌,是各種
疾病的罪魁禍首;最后,不干凈的東西進入到血液,血液為了將其代謝,會增加腎臟的負擔,損傷肝和腎等器官。”
吳利剛建議,自來水為了安全衛生,添加了漂白粉和含氯消毒液,若想飲用自來水,
健康的方法是燒開后,再打開蓋煮三分鐘,有利于自來水里的氯氣的揮發。凈水器凈化產生的水,首先便捷,其次,過濾掉了氯氣,對人身體有益。在烹飪中,自來水由于人為添加劑會導致有異味,而通過合格凈水器過濾而來的水,可體現食材原味,提升菜品的美味度。
凈水器“生出”潔凈水
“水是人體每天攝入量最多的物質,正常成年人每天需飲用2500-4500毫升的水。” 吳利剛說,飲用優質水是保證人類健康的基石。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水資源污染的加重,經過加工處理的瓶裝、桶裝純凈水漸入尋常百姓家。
吳利剛說,目前市場上的純凈水主要采用蒸餾法、超濾法和反滲透法等方法提純。采用最多的是反滲透法,該方法采用淡水與鹽水的液壓力進行滲透與反滲透,從而達到凈化水的目的。反滲透膜孔徑一般為0.0001微米,因此,顆粒直徑大于此孔徑的各種離子、分子及顆粒均被阻于反滲透膜的一側,能有效地去除細菌和有機物等污染物。
而凈水器也稱凈水機。按濾芯組成結構分為RO反滲透凈水機、超濾膜凈水機、能量凈水機和陶瓷凈水器等。
在座談會現場,市民分別品嘗了用自來水和凈水器過濾后的水做出的米飯、菜、湯,結果顯示:用凈水器的水做蒸出來的米飯,吃起來感覺像新米,更有韌性,口感不黏;用自來水做出來的湯感覺比較硬,用凈水器的水做出來的湯感覺特別的潤、滑、綿軟;用凈水器的水做出來的菜味道較厚、香味較濃,用自來水做出來的菜味道較淡。
東麗比諾家用凈水器技術人員解釋,他們生產的家用凈水器技術核心是“初效過濾網”“PP精密過濾網”“顆粒活性炭”“中空絲膜束”這四重過濾技術。通過“初效過濾網”可濾去除水中的大顆粒雜質,“PP精密過濾網”則可以去除顆粒的渾濁物,“顆粒活性炭”能強力吸附水中的異味、游離余氯、農藥等有機物,“中空絲膜束”的功能則在于能強力去除鐵銹、細菌和渾濁物等有害的物質。通過這四個步驟,就可實現從普通自來水質到純凈水質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