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社12月17日訊 2013年,對醫藥行業來說,是個多事之秋。
年中爆發的葛蘭素史克(GSK)在中國涉嫌經濟賄賂風波引起了整個
醫藥行業的動蕩,事件持續發酵,并先后卷入了禮來、阿斯利康、賽諾菲等多家跨國藥企。
同時,正在進行的基藥
招標、對藥品定價與支付方式的持續討論……醫改逐漸步入“深水區”。“今年大家都處在一個調整階段,這種調整還會延續到明年,
企業都在做轉型的準備。”國內某藥企高管告訴《第一財經日報》。
GSK事件引發行業地震
“今年或許是2006年后,政府對醫藥行業整頓最嚴厲的一年。”中國醫藥管理協會副會長牛正乾告訴記者。
就在6月底,全球著名制藥公司GSK向公眾確認了受到相關政府部門人員造訪,其上海總部和北京分公司正在接受調查。6月28日,長沙警方在其官方微博上公布:“葛蘭素史克(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有關高管人員涉嫌經濟犯罪,正在接受長沙市公安機關調查。”
一場牽連多家跨國藥企,針對企業合規性的反腐調查拉開序幕。
7月15日,中國公安部就正在審理中的GSK涉嫌嚴重經濟犯罪案召開發布會,公布“自2007年來,GSK向超過700家旅行社及咨詢公司轉移了高達30億元的資金。這些資金往來,我們有充分理由懷疑是非法資金的處理”。
同時由中國官方確認的消息是,包括GSK中國副總裁兼企業運營總經理梁宏、中國副總裁兼人力資源部總監張國維、法務部總監趙虹燕和商業發展事業企業運營總經理黃紅等四名高管均已被警方拘留。
就在中國警方立案3個月后,美國司法部也啟動了對GSK可能存在行賄問題的調查。而在這3個月內,包括阿斯利康、雅培制藥、諾華、輝瑞、賽諾菲、禮來等跨國制藥巨頭中國區的不同地區辦事處都曾被當地工商部門“拜訪”。
“除了對跨國藥企的調查,國家食藥監局部署‘兩打兩建’,發改委啟動藥價成本調查,都可以看出2013年國家對醫藥行業的整頓,這種整頓到年底已經接近尾聲了,目前結果都還不太明顯。”牛正乾說。
“2013年對整個醫藥行業來說挑戰都挺大的,GSK事件引發的風波對內外資企業都帶來了一定的影響。直接表現就是很多市場活動都停下來了,醫藥代表的工作也進行得非常困難,醫生避嫌都不再見醫藥代表。”一名跨國藥企高層告訴記者。
GSK公布的2013年三季報顯示,公司當期營收同比增長1%,凈利潤同比下降12%.其中,以主營的處方藥和疫苗兩部分核心業務銷售來看,GSK中國區則暴跌61%.
一家醫藥銷售企業銷售總監告訴記者,GSK事件對藥品推廣有影響,但由于并沒有法規政策對這塊業務進行規范,所以涉及面還比較小,沒有對全行業造成沖擊。“現在只是讓公眾認識到這種情況的存在,但目前來看,銷售藥品的操作模式并沒有改變,只是更隱蔽了一些。”該人士表示。
“GSK事件從大的背景來說,新一屆政府對腐敗問題抓得很緊,在這個背景下,對整個產業的腐敗進行打擊并不意外。從國際環境來說,跟中國與歐盟、中英之間的貿易摩擦等都會有關系。而從這個事件爆發本身來說,又有偶然性。藥價問題、外資企業長期以來偏高、國內企業對外資企業享有的單獨定價等特權的怨言等,某種程度上也是影響政府行動的因素。”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醫療管理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蔡江南告訴記者。
樂觀來看,GSK事件讓企業——無論外資還是中資企業——更加規范,但并沒有解決我國醫藥行業的實質問題。
“醫藥體制是根,但國家對付根的思路、行為依舊沒有大的進展。”醫藥營銷專家楊昌順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