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歲的北京居民小包是個典型的“北漂”。不久前,她的丈夫突發腦溢血,在附近公立醫院搶救無望后,她設法將丈夫送往北京著名的宣武醫院。小包說,民營醫院魚龍混雜,想不到有哪家讓她放心的,所以從沒想過去民營醫院看病。
小包對民營醫院的看法在億萬城鄉居民中確實有一定的代表性。
北京大學中國衛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國恩表示,“在許多西方國家,醫療服務和技術最好的醫院往往是民營醫院,而不是公立醫院。在我們國家,情況正好相反,民營醫院得不到應有的發展,許多病人不敢去民營醫院看病,很多民營醫院也請不到、留不住好醫生。”
昨日,國家發改委、衛計委、人力社保部公布放開非公立醫療機構(民營醫院)醫療服務價格、鼓勵社會辦醫的一攬子政策措施,以推動多元化辦醫格局的形成,緩解群眾看病難的矛盾。
根據三部委公布的《關于非公立醫療機構服務實行市場調節價有關問題的通知》,各省(區、市)今年6月底前向社會發布本轄區內公立醫療機構名錄,名錄之外的所有醫療機構為非公立醫療機構,其提供的醫療服務價格實行市場調節。非公立醫療機構可結合自身特點,向社會提供多元化的醫療服務,滿足群眾多元化、個性化的醫療服務。
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非公立醫療機構的醫療服務價格可以靈活多樣,既可以按服務項目收費,也可以按病種打包收費,還可以按服務人次等確定收費方式。
放開價格管制并不代表有關部門不管了。《通知》要求,在放開價格的同時,還要加強對醫院價格行為的監管,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非公立醫療機構要嚴格執行明碼標價和
醫藥費用清單制度,建立健全內部價格管理制度,并通過多種方式向患者公示醫療服務價格,價格主管部門要加強監督檢查,依法查處醫療服務價格違法行為。
在醫保報銷方面,發改委表示,各地要將符合醫保定點相關規定的非公立醫療機構納入社會醫療保險定點服務范圍,實行與公立醫療機構相同的報銷支付政策,不得區別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