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種說法,叫“春捂秋凍”,就是說,春季氣溫剛轉暖時,不要過早脫掉棉衣;秋季氣溫稍涼爽,不要過早過多地增加衣服,否則容易生病。自古以來,很多家長都是這么教育孩子的。
然而,這段時間,南京市婦幼
保健院連續搶救了多名因“春捂”而差點危及生命的嬰
幼兒。據悉,因為“捂”導致孩子生病,醫學上叫“捂熱綜合征”,又叫“蒙被綜合征”,這種
疾病一般多發于寒冷季節,但是最近出現此類患兒,多在于家長春捂過頭了。
有專家提出:清明節后,不宜再春捂了。這個說法對不對?
昨天,記者咨詢了杭州市中
醫院主任醫師詹強,他給我們解釋了一番。
“清明過后,天氣轉暖,捂了一個冬天的廢物,也需要散發出去。”詹強說。冬天,因為氣溫低,人們為了防寒,會里三層外三層地包裹自己,聚集陽氣,這是對的。如果將這種習慣持續到初春,那就會有問題了,聚集了一個冬天的陽氣過多,無處散發,就會引發“春火”。
春季可能會出現“春寒”或是“暖春”,對于前者,當然要注意保暖,恪守“春捂”之道;對于后者,當連續幾天最高氣溫在20℃以上,這時就不能再捂了,如果穿得太多,就會超過身體的耐熱限度,體溫調節中樞變得無法適應。包得太多易出汗,體內潮濕,反而容易感冒。加上熱邪外攻,會出現鼻腔、牙齦出血等情況。
在
中醫看來,春夏季節就是排廢物的季節,所以適當地減衣服是必要的。
“其實,我們只要根據自然規律來穿衣服就對了,冷了多穿一點,熱了就脫掉一點。像夏天出汗都很正常,常年窩在空調房里,不出汗,身體就會出問題。冬天開熱空調讓自己出汗的,也是不對的。”詹強強調。
醫學上一般把15℃視為捂與不捂的臨界溫度,如日夜溫差大于8℃時,則是捂的信號。當然,捂著的衣衫,隨著氣溫回升總要減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