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中成藥的成本和治理制定源頭解決方案。要從長遠上解決中藥材原料的規范種植、質量控制和成本控制,這樣就能大大減少未來出臺中藥調價政策的難度,政策的合理性也大增”
去年初就傳出國家發改委要出臺新一輪中成藥價格調整方案,但直到2013年最后一個工作日,發改委才小試牛刀,上調了少數幾種麻醉藥原料藥、麻醉藥制劑產品的最高零售價,讓業內人士大跌眼鏡。
2014年初,多個渠道又傳出中成藥調價方案即將發布的消息,甚至聲稱2014年中成藥的平均降價幅度或達10%以上,最高降幅或超過25%。但預言并未得到驗證。今年3月,又有聽上去更確切的消息說,中成藥調價方案爭取在3月落定,結果還是落空。直到“五一”小長假過去,調價方案依然未出臺。
姍姍來遲
相比雷厲風行的化學
藥品調價方案的迅速推出,中成藥調價方案可謂遲遲難產。主管部門對于中成藥調價的異常慎重,也從政策出臺的遲緩上得到驗證。
為什么主管部門如此慎重?中成藥調價方案難在哪?筆者就此進行了廣泛的調研和思考,認為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中成藥價格構成的變動幅度遠比化學藥品大。化學藥品的生產符合規模經濟的模式,因為原材料的成本相對保持穩定,藥品生產的時間越長,成本大都會逐漸降低。但中成藥生產中受到原材料價格波動的影響太大,很難保證成本的逐步降低。
第二,中成藥需求量大。2013年,從
醫院用藥的基本藥物比例來看,中成藥占據用藥大頭。有研究數據顯示,2013年上半年,以醫療機構中心腦血管用藥來看,一級醫療機構為46.92%,二級醫療機構的用量為41.89%,三級醫療機構中中成藥用量為36.63%。其中在基層的一級醫療機構里,中成藥用量差不多占據半壁江山。
第三,中
藥材成本居高難下。由于中藥的種植、運輸成本在增加,
中藥材價格一直居高不下。而且,中成藥生產成本不僅受中藥材價格影響,還受到中藥材質量的影響。如果把中成藥價格降得過低,難免導致中藥
企業優先采用劣質藥材來生產藥品,成本雖然降低了,但質量很可能會降得更低,顯然違背政策初衷。
調價準則
從以上三條因素來看,中成藥調價方案的制定難度要遠遠大過化學藥品,發改委的慎重非常可以理解。那么,制定調價方案應該注意哪幾個問題呢?
首先,不能一刀切地降價,應有升有降。要考慮中藥材價格上漲趨勢、中成藥生產成本、交易價格等因素,特別是對低價藥品,對因成本上漲導致生產成本過高的中成藥還需適當上調價格。中成藥的價格受原材料價格波動的影響非常顯著,且在原材料的選擇上也有巨大差異,因此不適宜依照化學藥的模式進行統一調價。
其次,鑒于中藥材價格普遍上漲等因素影響,中藥保護品種、獨家品種以及原材料價格一直處于上漲趨勢的品種等都應上調價格。
再次,對創新型品種的價格適當減少降幅,以保護企業技術創新的積極性。
此外,降價的主要對象應該面對高價藥。對于一些基本民生藥物品種,可以在成本可控的基礎上有所下降,但降幅應視具體情況而定。
長遠來看,須對中成藥的成本和治理制定源頭解決方案。主管部門不妨適時推出中藥材GAP認證及中藥材市場準入制度,完善各地中藥材價格指數等市場調節機制,并運用信息技術,對中藥材的種植、采收加工、炮制、貯運保管、市場銷售和使用等環節實行無縫監控與信息統計等。
在以上四條近期方案的基礎上,再從長遠解決中藥材原料的規范種植、質量控制和成本控制,那么就會大大減少未來出臺中藥調價政策的難度,政策的合理性也會大增,讓政府的整體調控更有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