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手一
大政重塑商業格局
“十二五”期間,醫藥政策集中出臺。醫藥流通“十二五”規劃、最新修訂的《
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等,這些
醫藥流通相關政策對未來的醫藥流通格局有深遠影響:
1.指導商業企業由大變強。流通企業規模化的同時,如何解決“虛胖”、利潤率低下等問題進入日程,打造“大而強”的商業流通企業才是政策出臺的實質精神。
2.流通產業將加速整合。流通產業的商業模式和結構相對簡單,“集中化”是大勢所趨,借助政策東風,加上資本介入,行業龍頭的形成快于行業鏈中的其他部分,流通產業的整合將快于工業。
3.流通產業格局將發生巨變,強者恒強,弱者出局。目前“全國性集團三足鼎立、區域性寡頭割據”的格局已定。大型集團正在內部整合、挖掘內部資源優勢,數量上合并的“物理整合”容易,戰略和管理統一的“化學整合”困難。并購范圍由全國轉為區域,弱小的流通企業生存困難,成為區域并購的對象。
此外,醫藥商業還受到各種間接政策影響。醫藥流通行業向前銜接終端醫療機構和零售藥店,向后銜接醫藥工業。以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為紐帶,醫藥商業企業承擔醫藥價值鏈中的重要一環。上下游相關的醫藥政策都會對流通行業造成沖擊,改變商業模式。
價值鏈重構督促醫藥流通模式轉變。行業管理制度和藥品流通秩序更加規范。近期影響醫藥格局的政策頻出,打擊違法、促進企業提升管理和服務能力,今后的市場將朝著規范化、有序化發展。上游生產環節結構調整,下游醫療終端利益重排,處于中間環節的醫藥流通企業壓力巨大。行業發展需不斷優化完善,優化藥品供應體系是醫改的關鍵。流通企業若想突破“大而不強”的結構性問題,需要轉變商業角色定位,轉變商業模式,實現從流通商向服務商、從賺取藥品差額費用的商業模式,向為上下游提供綜合解決方案的商業模式轉變。
多元業務結構保障商業企業盈利。當前的醫藥商業企業具有規模大、利潤低、網絡廣、業務單一的特征,如何提升利潤水平成為當前的重要課題。
醫療器械行業正處于成長期,具有爆發式增長的潛力;中藥材行業處于規范期,大型
企業有機會影響,甚至參與政策行為;疫苗和基藥雖然當前利潤薄弱,未來伴隨政策紅利,仍有“藍海”可尋。
推手二
商業成資本角斗場
資本和產業要相輔相成。做企業,不能光搞資本而變成數字泡沫,也不能埋頭只做實業以致于捉襟見肘。戰略性并購必須是整體性的,著眼于發現機會與把握機會。醫藥流通企業通過資本運作,能夠快速實現產業布局、價值鏈延伸、業態擴充和渠道構建等戰略意圖。尤其是大型醫藥流通集團,如國藥、華潤、上藥對資本的運用非常強悍。
同時,跨國流通企業開始滲透中國,未來的市場或出現競爭加劇的態勢,存在很大變數。如世界500強企業、全美第二大醫療保健服務商康德樂健康集團以4.7億美元并購永裕醫藥。該收購不僅限于永裕醫藥(中國)這一總公司,其在華的武漢、重慶、沈陽、北京和上海的子公司也都納入了康德樂旗下。康德樂戰略性布局中國的第一步是投建上海新物流中心,接下來將繼續在華尋求本地收購機會。
推手三
市場變局凸顯機遇
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數據顯示,2011~2015年全球藥品市場的平均增幅下降到3.5%~4.0%,進入低速增長區間。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國家藥品需求快速增加,比重逐年提高,這預示中國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會是全球醫藥消費的主力市場。在國內市場,與大城市
醫院相比,縣級醫院雖然規模較小,但增速遠高于前者,且為醫改的主要領域,其增長潛力受到內資和外資企業的極大關注。
綜上所述,醫藥流通行業前景依然值得期待。醫藥流通企業適應變化,需要實現“兩大轉變”,即企業經營方式從配送型向全面服務提供商轉變,從商業購銷模式向全產業鏈服務模式轉變,具體表現如下:
1.全國范圍分銷渠道一體化。分銷渠道集成合作代替分散合作,需求響應速度快;有較強的資金墊付和抗風險能力;分銷網絡全國性、扁平化;提供一站式和其他增值服務,如渠道信息整合、協助招標、渠道管理等。
2.區域市場運營精細化。區域內一級以上醫院覆蓋率高,地區純銷市場份額大,終端差異化與精細化服務水平高,如藥品信息共享、分包裝等。
3.物流服務專業化。具備現代化倉儲運作與管理能力;路線規劃能力強,具備藥品跟蹤監測的運輸能力;信息整合透明,處理及時;客戶服務及時響應,服務精細化。
4.發展新的增值服務。鼓勵發展已有的增值服務,進一步提高服務品質,擴大服務半徑,探究國外增值服務模式,挖掘上游供應商和下游客戶的潛在需求,對需求進行更多創新,根據發展趨勢,開創新的業務模式。諸如通過信息化手段發展延伸服務,向醫療機構和生產企業延伸現代醫藥物流服務;通過信息化手段將物流服務延伸到醫院的藥庫、藥房、科室,直至病區,使醫院的藥品管理實現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整合。
5.品牌營銷與工商聯動。未來商業的“藍海”在于以產業升級迎接政策挑戰,把握機遇,通過品牌藥廠與品牌商業的強強聯合,多方合力營銷,實現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