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意味著,被“深鎖閨中”多年的533種低價藥品終于解禁,限價令松綁,最高零售價可由
企業根據“日均費用”(西藥日均不超過3元、中成藥日均費用不超過5元)自主定價。事實上,這也將提升基礎類藥品制造商,尤其是
OTC藥企的利潤。
貴州百靈的公告顯示,包括子公司在內的31個產品都列入了低價藥品清單,包括牛黃解毒片,強力枇杷露,六味地黃丸,藿香正氣水等消費者熟悉的藥品。“此前,上述多類藥品都因限價而處于價格低迷的狀態,很多
藥店都渠道商都削減了進貨,解禁之后如果價格適當上調,對企業和消費者而言是雙贏。”理財周報(微信公眾號money-week)記者從零售
醫藥代表處得到了這樣的信息。
不過,貴州百靈稱,因發改委的指導性建議仍未落地,目前并沒有明確的調價舉措,即便調價,短期內也不會出現影響公司業績的現象。
同樣入圍清單還有云白山復方丹參片,云白山板藍根等老牌中藥。顯而易見,這些是云白山和黃中藥旗下的主打產品。而它的真正歸屬者就是近日頻繁出現在華人視線的李嘉誠。據悉,云白山復方丹參片的市場占有率無人能敵,在發改委的政策助推下,李嘉誠擬斥資10億元繼續拓展內地
藥品原材料種植及生產線。
低價藥采購方式明確
國家衛計委6月5日下發低價藥采購管理工作通知,對低價藥實施分類管理,基層醫療機構使用的常用低價藥,由省級匯總采購需求,實行集中采購、集中支付;而公立醫院使用的低價藥則由醫院直接與掛網企業議價成交。藥企可以借助該政策通過薄利多銷的策略實現穩定收益。
5月8日,發改委公布了低價藥品清單,入選清單的藥品在化藥3元以下、中藥5元以下的日均消費標準下可由藥企自主定價。
國家衛計委的《通知》還規定,要增強醫療機構在采購中的參與度,發揮批量采購優勢,優先采購通過新版GMP認證的生產企業的藥品,并規定將常用低價藥使用納入醫院績效考核內容,配套完善短缺藥預警機制,對用量小、市場供應短缺的藥品試點國家定點生產。
“低價藥門檻較低,但市場接受度高,有利于企業借助銷售低價藥提高在市場上的知名度,而且上市公司有強大的資金實力對低價藥進行規模化生產,低價藥是薄利多銷,通過走量同樣能夠給
醫藥公司帶來穩定的收益。”中投顧問醫藥行業研究員許玲妮表示。
一家醫藥上市公司董事長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通知》規定的采購方式與此前的市場傳聞基本一致。入選低價藥清單的題中之意不在于提價,而是低價藥清單中的部分產品可以不參與地方招標,直接進入醫院采購行列,這對于產品放量有些幫助。
目前被選入低價藥清單的上市公司產品有天士力的復方丹參滴丸,中新藥業的清咽滴丸、速效救心丸,精華制藥的王氏保赤丸,通化東寶的鎮腦寧膠囊,桂林三金的蛤蚧定喘膠囊、三七血傷寧膠囊、三金片,白云山的消渴丸、乳核散結片、障眼明片,云南白藥的云南白藥酊、云南白藥散劑,太龍藥業的雙黃連合劑,千金藥業的婦科千金片等獨家品種。
對于市場預期強烈的“藥企可對低價藥進行自主定價實現量價齊升”的觀點。海通證券則認為,大部分低價藥的價格是在長期的市場競爭中形成的,市場化定價不會改變藥品的競爭格局。如華潤雙鶴的降壓0號等少部分獨家品種或者準獨家品種理論上具有提價空間,但這些品種的銷售重心大部分已經下沉到OTC渠道,不適用醫院渠道“高價藥”好賣的邏輯,如果大幅提價存在“價漲量縮”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