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4/7/8 0:00:00 來源:
未知
對于兩年前的李靖曉來說,“日間照料”這個
創業故事的開端是充滿希望的亮金色。然而,僅僅過了兩年,故事雖還未結尾,但底色已渲染出絲絲冷意。與李靖曉的落寞形成強烈對比的是,越來越多的企業、投資者近年來正大力挺進以“日間照料”為代表的大
健康產業。這一被紛紛看好的大產業中,如何才能找到通往成功的曲徑?
落寞
日間照料乏人問津
江北某社區內的“日間照料中心”內,商報記者看到,只有零星幾個前來享受服務的老人。一旁的工作人員正無所事事地擺弄著手機。
這間日間照料中心的運營方是重慶伍益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彼時,作為重慶的首個日間照料中心,該公司通過和政府合作共建社區養老服務站,老人每月繳納100元就可以享受康復理療、吸氧、棋牌健身等服務,如果有陪診、代購、搬運等需求也可以另付費請工作人員代勞。
兩年前,伍益的模式經本報獨家報道后,迅速吸引了包括央視在內的十余家媒體關注。當記者昨日再次來到這里,卻頗有物是人非之感。“服務站還在做,只不過業務重心已轉移了。”該公司創始人李靖曉苦笑表示。
“去年年初,我們就發現了這一模式存在的問題。”李靖曉告訴記者,服務站接待能力有限會員不能吸收得太多,而曾被視為利潤主要來源的增值服務如陪診、代購、緊急救援等在實際運行中并沒有多少老人愿意消費。他給記者算了筆賬:一個服務站每月毛收入1萬余元,要支付至少3名駐點員工的薪水和物管、水電氣費等。相比之下,建一個服務站的一次性投資扣除政府補貼后還要自掏15萬元,就算運營穩定,收回成本也要4~5年時間。
最高峰時期,李靖曉的員工近60人,如今只剩下一半。“自從我在重慶出名后,主城做居家日間照料的機構最多時達到10個左右。但現在據我了解,還活著的只有大約3家,也基本上在苦撐。”李靖曉表示。
商報記者隨機回訪了另一家曾與大坪街道合作的“一鍵呼叫生活照料”機構,被告知已經停業;而渝北某社區的一所去年剛成立的“日間照料中心”,記者試圖聯系,卻被街道辦告知由于開業后找不到合適的業務,目前該中心正考慮更換運營方。
熱衷
資本大跳“健康舞”
商報記者調查發現,以日間照料中心為代表的健康服務業先行者們大多還掙扎在盈利線上。但這樣的現象并沒有影響各路投資者的掘金步伐。目前,來自不同行業的投資者都想跟健康產業掛上點關系,紛紛粉墨登場。
日前,重慶本土旅居換住品牌美爾地產宣布投資近億元,對旗下多個度假式酒店公寓進行健康體驗升級。美爾地產總經理邢杰昨日表示,今后顧客來酒店消費都可以通過理療機快速體檢,并獲得對應的養生度假需知和當地特產的食療方案。
地產商也將目光瞄準了這一領域,如潤一江集團等紛紛在我市拿地開發養老社區和養生基地。
形形色色的投資者中,還出現了家政企業、農業企業的身影。本土家政龍頭企業新潔凈創始人魏欣昨日表示,公司不僅投資開設了一所健康管理中心,并已與美國第二大的養老護理品牌商簽約,打算嫁接護理業和家政業為客戶提供綜合性服務。此外,商報記者還獲悉,目前有一個專注于培養皿種植蔬菜的沿海農業企業已進入重慶市場,專和各大酒店合作,為食客提供摘下來就能即食的無菌蔬菜。
資本的敏銳嗅覺有時恰恰能夠說明這一產業的誘人之處。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健康產業的年收益僅為5500億人民幣(6.2038,0.0003,0.00%)左右。去年10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其中提出,到2020年,國內健康服務業總規模達到8萬億元以上,政府將在市場監管、規劃用地、投融資和財稅價格等多方面為健康服務業發展提供配套政策支持。我市也已于今年4月出臺了《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在放寬市場準入和強化要素保障等方面,加快發展諸如健康護理、社區健康養老等產業。
業內人士表示,巨大的增長潛力和政策紅利是吸引資本布局的主因。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