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步推進縣級公立醫院改革。36家縣級公立醫院全面取消
藥品加成并探索建立縣級公立醫院補償新機制(由服務收費、藥品加成收入、政府補助三個渠道改為服務收費和政府補助兩個渠道)。2014年,全市縣級公立醫院將全面取消藥品加成,新津等7個區縣被納入全國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
□成都市衛生局
近年來,成都市圍繞中央、國務院確定的深化
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重點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以“保基本、強基層和建機制”為改革重點,不斷推進優質衛生資源城鄉滿覆蓋,大力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標準和服務能力,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到進一步緩解,居民總體健康水平有效提升,2013年,我市人均期望壽命達78.15歲。
全域成都
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合理
醫療衛生資源總量不斷增長。全市醫療衛生機構7976個,其中
醫院497個。擁有三級醫院39個并實現城鄉居民1小時到達,位居副省級城市首位。基層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部完成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并實現城鄉居民全覆蓋,15分鐘健康圈基本建成。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3.2人,每千人口注冊護士數3.6人,病床使用率93.2%,位居副省級城市前列或首位。
基層衛生服務水平不斷增強。市政府近年來投入上億元資金開展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實現基層群眾就近便捷享受優質衛生資源。目前65個重點鎮和醫療服務人口較多的基層醫療機構均配備了數字影像設備(DR)、彩超和救護車等重點醫療設備;大力推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示范創建工作,已建成國家級示范中心17個,省級示范中心58個,比例居副省級城市首位。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助標準增至年人均40元。全市19個區(市)縣146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了第三方醫學檢驗,4個區(市)縣32家基層醫療機構開展了集中閱片,有效提升了醫療資源的利用率及基層醫學檢驗和影像服務能力。
縣級公立醫院硬件設施不斷提升。突出縣級公立醫院的區域醫療中心地位,強化醫療衛生三級服務體系龍頭作用,近年來狠抓了縣級公立醫院的基礎建設和硬件設施配備提升。共規劃縣級醫療機構建設項目14個(縣人民醫院8個、縣中醫醫院4個、縣精神病醫院和縣婦保院各1個),總建設規模429008平方米,總投資248928萬元。
社會力量辦醫潛能不斷釋放。有效釋放社會辦醫潛能,豐富醫療服務市場。全市民營醫療機構5066個,占機構總數63.52%,民營醫療機構床位2.41萬張,占床位總數的23.86%,提前實現國家衛計委提出的“到2015年達到20%”的目標。
衛生信息化全域應用。實現公共衛生、醫療服務、醫療監管、綜合管理、醫保報賬等五大業務應用信息系統市、縣、鄉、村四級醫療衛生機構全覆蓋。
大膽探索
基層衛生綜合改革取得實效
全面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全面實施并嚴格執行基本藥物制度,全市公益性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實現藥品“零差率”銷售,藥品上網采購率達100%。
穩步推進縣級公立醫院改革。36家縣級公立醫院全面取消藥品加成并探索建立縣級公立醫院補償新機制(由服務收費、藥品加成收入、政府補助三個渠道改為服務收費和政府補助兩個渠道)。2014年,全市縣級公立醫院將全面取消藥品加成,新津等7個區縣被納入全國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
試點推進全科醫生制度。我市是全國全科醫生執業方式和服務模式改革試點城市,目前已經組建了分工合作的全科醫生服務團隊2264個。積極推行防治結合的契約式服務,完成簽約服務113.16萬戶,家庭覆蓋率達23.9%。同時,積極探索構建分級診療的協作模式和建立服務導向的分配機制等。
率先開展醫師多點執業改革。作為全國3個醫師多點執業改革試點省、市之一,率先實行“副高及正高職稱醫師申請多點執業注冊無須經第一執業地點醫療機構同意”,有效地釋放了醫療技術的市場活力,逐漸形成人才向基層回流,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型公立醫療機構的人才“虹吸效應”。
強化監管
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持續提升
公共衛生服務取得重大成就。在全國率先開展疾控機構標準化建設,全國首創“醫防結合、三位一體”的結核病防治模式,疾病防控能力明顯提升。突發事件院前急救反應速度和到達現場救援速度西部領先。
醫療服務質量不斷增強。全國首創醫療機構、醫療質量督查及結果公示制度,通過建立健全統一、全面的成都市醫療服務與質量評價標準,將復雜的醫療質量監管工作系統化、標準化、公開化。
中醫藥服務特色有效發揮。推進8家醫療機構設置“中醫治未病中心”,強化中醫治病養生功能發揮。開展名老中醫到基層服務試點,完成150個中醫坐堂醫項目建設。推進基層中醫藥服務試點,建立“全國基本公共衛生中醫藥服務項目”,拓展中醫藥服務范圍。
加快改革
推動改革向“深水區”進發
當前和今后,我市將在著力解決阻礙衛生事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在機構規劃建設標準、基層衛生綜合改革、衛生服務模式創新、社會力量辦醫等方面加快改革步伐,規劃先行、全域統籌、分類推進,不斷向“深水區”進發,努力實現城鄉優質衛生資源合理配置。
全面推進基層衛生綜合改革。推動醫療、醫保和醫藥三方聯動,相互推動,促進公立醫院改革向縱深推進。深化藥品供應保障機制改革,建立健全政府補償機制,保障基層衛生綜合改革成果。加強衛生信息化建設,強化平臺的綜合服務和信息資源共享,推動
健康管理和醫療服務能力提升。
創新基層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成立的成都首個區域性“醫療聯合體”——由34家醫療機構組成“成都西部醫療聯合體”,直接輻射成溫邛經濟走廊6個區(市)縣400萬人口。今后,將繼續積極推進建立“以三級醫院為龍頭、二級醫院為支撐、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基礎”的“醫療聯合體”,逐步構建分級診療、雙向轉診的醫療服務新格局。全面推行全科醫生制度,深化醫師多點執業改革,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向基層和薄弱環節流動,促進基層首診。
大力提升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完善市縣鄉三級防保網絡體系建設,突出重大疾病防控以及婦幼、應急、血液等公共衛生安全,加強突發公共事件衛生應急處置演練,不斷提升公共衛生的應急反應速度和處置控制能力。
加快發展社會力量辦醫。著重加強具備國際化水平醫療機構和專科、老年健康醫療機構的引進力度。加強民營醫療機構建設政策研究,在市場準入條件、用地保障、財稅優惠等方面出臺支持政策,鼓勵社會資金參與醫療機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