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療健康投資中,醫藥的投資占比最高,也是并購交易量最大的戰場。不過在仿制藥備受青睞的環境下,是更看重營銷能力還是產品創新能力,一直是投資者爭議的話題。
截至7月18日,在107家披露中報預告的醫藥生物類上市公司中,共有67家公司上半年業績預增,占比達到63%,其中有13家醫藥類公司的預增幅度超過100%,雖然細分板塊間業績逐步分化,但醫藥板塊整體業績情況較好。
醫藥行業整體氛圍較為樂觀。首先,醫藥是大的消費概念品種,人口老齡化以及人們對于健康長壽的追求,使得醫藥行業的市場容量更趨樂觀。其次,醫藥行業目前面臨新產業政策的積極推動,如醫療體制改革對大宗藥品、基礎
醫療器械等均會產生新的增量需求;新農村合作參保制度的推進,農村市場崛起。而新技術(如單抗、干細胞)則擴大了治療領域,提高了治愈率,推動消費升級。
預計未來5年,我國醫藥行業復合增長率將保持在15%左右。
相關數據對醫藥行業向好也有支撐。據清科集團董事長倪正東介紹,在醫療投資中,醫藥的投資占比最高。醫藥領域也是并購交易量最大的戰場,從案例數看,醫藥占46%;從金額上看,醫藥更是占67%。
但是在具體投資方向上,市場還有分歧,比如說,是投仿制藥,還是創新藥;再比如說,是投企業,還是團隊。
市場普遍認為,醫藥市場機會很多,無論是對藥企還是投資者,都是利好。
仿制藥受青睞
2014年7月,隨著萬艾可(俗稱“偉哥”)的專利保護到期,國內制藥行業一場“搶仿”大戰提前打響,包括白云山、天方藥業、常山藥業、聯環藥業在內的10多家公司都推出仿制計劃,只欠生產批文這一東風。
仿制藥是指與商品名藥在劑量、安全性和效力、質量、作用以及適應癥上相同的一種仿制品。美國是世界上制藥業最發達的國家,也是世界上醫藥產品創制能力最強和專利保護叫得最響的國家。但是,在美國人用的處方藥中,40%~50%是非專利藥,而且仿制藥每年以15%的速度在增加。仿制藥的生產,可以有效緩解藥品價格高企的矛盾,造福患者。目前,美國是全球最大的非專利藥市場。
中國在加入世界衛生組織之前也曾大量引進仿制藥。時至今日,不少投資者仍然認為,相對創新藥,仿制藥市場的機會更大。“畢竟,未來中國的醫療市場是基礎醫療為主的市場。”中融康健資本董事長禹勃表示。
深圳高特佳投資集團是一家專注于健康產業投資的公司,多年來已經投資30家醫藥企業,其主要投資方向是血液制品領域,已經控股博雅生物(300294,股吧)、海康等企業,公司在化學藥和中藥領域也有涉及。其北京公司總經理、執行合伙人郭海濤對此也認為,在中國,如果要在仿制藥和創新藥之間做選擇,還是應該以仿制藥為主。“我們看到,在生物醫藥領域的創新藥,到藥監局審核時,還是要參考美國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情況來決定進展。中國企業還要在學習和創新的路上堅持5~10年,才有可能超越。”
禹勃說,做創新藥很難,不僅是在中國,即便在美國這樣的制藥業最發達的國家,投資新藥的回報并不好,除了少部分幸運兒,大部分人都賠了錢。“你只要看看美國投資創新藥的基金就知道,過去15年其總體回報是負的。”
“一種新藥,從化合物的發現到最終上市,過程非常復雜,在美國需要10年時間,花費10億美元。中國不需要花費那么多錢,但費用也在逐漸上漲,而對新藥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甚至某些方面不亞于FDA的要求。這導致新藥的研發過程也是越來越長”。廣州博濟醫藥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王廷春介紹。
廣州博濟是一家新藥研發技術服務提供商,為企業提供臨床前的藥學研究,也包括臨床實驗和注冊申報,是新藥研發的全程服務商,至今累計為國內外300多家藥廠提供了新藥研究服務。
創新藥的機會
但是,也有不同的聲音。
深圳源政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向陽認為,中國的新藥研發一直沒有做出來,投資創新藥的機會已經開始出現。“以前,我也認為仿制藥的機會更大,主要是因為支持創新藥發展的環境還沒有出現,首先是技術不支持,其次是資本市場不支持,最后產品市場也不支持。你搞出一個創新藥,銷售時還要給回扣,這種情況下做創新藥肯定很難。”
“但現在環境已經發生變化,經過20年的發展,中國已經與國際接軌,很多做創新藥的團隊都回國尋找機會,在中國做也可以有世界范圍內的知識產權,可以利用全球資源,成本在降低,研發集中度和精確度已經提高。”楊向陽透露,這樣的成功案例已經有不少。
楊向陽的另一個身份是深圳源興生物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總裁,主要從事基因治療、干細胞治療和腫瘤的免疫治療,參與了中國在這三個領域的早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