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外資獨資辦醫了,無疑有助促進以人為本的醫院管理價值觀,更是使國人認識生命的價值,同時促進中國醫生價值的提升,最終使得尊重生命的理念回歸,醫護人員的勞動價值回歸。
新發布的《國家衛生計生委、商務部關于開展設立外資獨資醫院試點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提出,允許在北京等7省(市)開展設立外資獨資醫院試點工作。這無疑是對外資辦醫的利好政策。那么,外資獨資辦醫將給我們帶來什么呢?是否帶來令人興奮的拐點呢?
首先,不可回避的問題就是,雖然這是利好政策,但實際上,外資獨資辦醫所涉及到的遠遠不止發布通知的這兩個部門——國家衛計委和商務部,它還會涉及到金融、土地、保險等等。因此,這項政策雖利好,但影響外資辦醫的政策環境依然是非常復雜的,外資辦醫仍需要各部門進一步理順關系與責任,進一步完善現有的配套政策。從經營角度來看,《通知》是放寬了外資在中國獨資辦醫的條件,但是放寬不等于辦醫的門檻降低,因為按照《通知》所說,設立外資獨資醫院必須遵守國家有關法律、
法規和規章,符合試點地區的條件和要求。也就是說,外資獨資辦醫是享有基本上的國民待遇。
除了政府層面的因素,影響外資辦醫的環境還包括了價值觀在內的人文環境。很簡單的道理,東西方文化本就存在著差異,外資前來中國辦醫當然需要適應中國的文化,與此同時,國人也需要接受外資辦醫中的先進理念。
就拿服務的價值來說,國人看病的觀念與國外不同,這在港大深圳醫院推行的制度就可以看出人們的心態。雖然他們對該醫院的服務贊不絕口,但是對一個預約服務都有很大的意見,急診等候時間長一點就對醫護人員大打出手。所以,他們怎么可以接受一個價錢高而沒有大把大把藥拿回家的醫療服務呢?國人基本不承認服務是需要購買的,比如:醫生服務、護士服務、藥事服務,甚至醫院的優質服務等等。在國人眼里,看病就醫的人力成本基本是沒有的,
藥品費用和檢查費用幾乎占據收費單的全部。
再從醫護人員的勞動價值來講,我們的政策和醫療服務價格就體現著醫生的地位和國人對生命的價值觀。顯然,我們當前的認識水平與國外差距很大。在港大深圳
醫院,人們認可香港醫生的服務/技術,卻不認可醫護人員應有社會最高的工資水平;認可每次門診138元的打包收費,卻不認可這138元中的大部分費用給醫生。港大深圳醫院高素質的服務不是導致政府加大投入,而是導致加價。其實,港大深圳醫院加價的收入并不是用來擴大再生產,而是用在人力資源的成本上。如果我們的這種觀念不能與國際接軌,外資或港資管理的醫院只能被劣幣驅逐良幣,“入鄉隨俗”了。
因此,如果外資獨資辦醫了,無疑有助像港大深圳醫院這類準國際醫院的發展,促進以人為本的醫院管理價值觀,更是使國人認識生命的價值,同時促進中國醫生價值的提升,最終使得尊重生命的理念回歸,醫護人員的勞動價值回歸。
再者,外資辦醫是為百姓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我們期待外資醫院解決基本醫療的問題,那會讓你失望的,它不可能提供基本醫療,因而不是解決看病貴的辦法。真正能解決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是最近國家衛計委發出的《關于提高縣級醫院服務能力的通知》。兩者所提供的服務其實是不一樣的。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有能力享受高端服務的人不選擇公立醫院就醫了,這確實也緩解了公立醫院“看病難”的問題。
有人不懂國際公共管理原則,盲目用國人的價值觀判斷外資醫院的作用,將二者混為一談,說外資最好收購公立醫院。我說,公立醫院有存在的道理和意義。最近國家衛計委還在策劃打造國家隊的醫療服務體系,所以從頂層來看,政府需要一支“自己”的隊伍,這本身就預示,外資醫院至少應該定位在高端上,而收購公立醫院做基本醫療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見,收購公立醫院不是解決“看病貴”問題的手段。相反,外資收購了,將有更多的人看不起病了!如果政府不把原來的基本醫療辦好,政府是買不起高昂的、以市場定價的醫療服務分配給民眾。這個社會會穩定嗎?
現在,我們對外資辦醫的門是敞開了,可是,外資愿不愿意進來以及進來之后可否持續確是一個關注點。廣東毗鄰港澳臺,對港澳臺開放獨資辦醫也近十年,但至今依然沒有形成一支力量,尤其沒有打開高端醫療的市場。這是需要我們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