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4/9/28 0:00:00 來源:
未知
在建立廣覆蓋和充分體現公平性的衛生服務體制方面,加拿大在世界范圍內都處于先進水平。如果從衛生總費用占GDP比重和一些健康指標來看,加拿大的醫療保險制度呈現出較高的“性價比”——數據顯示,2010年加拿大衛生總費用占GDP的比重為11.7%,高于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但低于美國、瑞士、德國等國家,而其人口死亡率、出生期望壽命、傳染病發病率等指標則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中處于中上水平。
加拿大醫保的兩面性
從其實際的覆蓋范圍來看,加拿大的醫療保險不僅針對本國公民,只要擁有合法的長期留居身份,就可以在一定的等待期后享受同居民一樣的醫療保險。雖然加拿大向全體居民提供醫療保險,但其保險制度并不是全國性的統一制度,而是由十個省和三個地區各自獨立但又相互掛鉤的醫療保險計劃組成。不同地區之間在服務項目、參保資格、保費繳納等方面具有一定差異。
根據加拿大法律的相關規定,省和地區政府承擔了本省或地區醫療保健服務的主要職責,不僅要資助各種基本或輔助性醫療服務,還要資助醫學研究和醫療保健項目的有效性評估等。目前,省和地區政府對醫療保健服務的直接支出要占其政府總支出的三分之一以上。聯邦政府除了制定國家性原則和直接對特殊人群提供支持,還通過稅收轉移和直接撥款支持各地區的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和醫療保險計劃。在醫療保險制度實行初期,聯邦政府的支付比例高達50%,之后雖有所下降,但也保持在30%以上。為了保證各地區的醫療保險計劃差異能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聯邦政府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會給予更高額的財政支持。
加拿大是OECD國家中唯一不允許商業保險機構對公共醫療保險的項目進行再保險的國家。也就是說,凡是納入公共醫療保險的服務項目,商業保險機構都不允許染指,只有在公共醫療保險覆蓋范圍之外的領域才允許后者參與競爭。
分層的醫療保健服務
加拿大的醫療保健服務,是較為典型的三層服務體系。
首先,是由醫保覆蓋的基本醫療服務。這些服務由私人醫生、診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者政府辦的非營利性的
醫院提供,服務包括預防和治療常見疾病和損傷,基本的急救服務,轉診,初級
精神衛生保健,臨終關懷,
健康促進等等。私人診所的醫生大多是參保人的家庭醫生,通常按服務收費,服務價格則由每個省和地區政府與醫務工作者之間通過談判達成協議,由政府支付。
當基本醫療服務無法滿足病人需求時,病人有可能被轉診到醫院、長期護理機構或者社區接受特別照護,服務項目包括處方藥、家庭護理、長期照料、康復等。這一層次的服務費用一般由公共資金、公司或其他保險及個人共同承擔。大多數情況下,家庭和長期護理服務不屬于醫保覆蓋范圍,然而,各省和地區都向例如低收入家庭、老年人家庭或者殘障人士家庭等特定家庭提供支持。
除以上兩個層次以外的其他醫療服務,例如牙科、眼科、醫療設備及輔助設備(假肢、輪椅等等),以及其他衛生專業人員的服務(物理治療)等則屬于第三層次。這些服務的費用一般由個人、公司提供的保險福利或者個人購買的商業保險承擔,但對于老年人、兒童和低收入居民,省和地區政府也會提供資助。
筆者曾在安大略省訪學半年,鑒于加拿大的醫保制度設計,對于像筆者這樣只參加省醫療保險計劃,沒有其他公司或團體保險覆蓋的人,生大病不用擔心,因為住院的全部費用(包括檢查、手術、床位、甚至伙食)都由保險支付;看門診會有點擔心,因為醫生開具的處方藥需自費購買,而加拿大的
藥品價格比較貴,一個小小的感冒可能就需要幾十加元;看牙科和眼科則會非常擔心,因為這些都需要自掏腰包,而加拿大這兩科的服務費用高得驚人。鑲一顆牙的價格在700-900加幣,普通的修補也至少要300-400加幣,而這里一個人一個月的生活費用(不含房租)也不過就300加幣。
公平制度下的困擾
雖然從全世界范圍來看,加拿大的醫保制度都是令人稱道的,但也存在不少的困擾和問題。
首先是醫療成本過高。由于加拿大看病免費,患者無需自掏腰包且沒有次數限制,這使得無故就醫的情況時有發生,就醫人數大大超過實際需要就醫的人數。另一方面,醫生服務按項目和次數收費,其收入的多少是按照服務人次而不是服務質量計算,這使得醫生也有對同一病人增加看診服務的沖動。再加上人口老齡化、醫療衛生技術改進和新藥品的臨床使用增加,加拿大醫療衛生費用占GDP的比例從1975年的7%上升到2010年的11.7%,人均成本超過5000加幣。
其次是醫護人員缺乏和
人才外流的問題。鑒于醫療成本上升,加拿大政府近10年來對相關制度進行了改革和調整,例如對醫生的年診治數量做出上限規定。這樣一來,雖然是按服務收費,醫生的收入就有了封頂線。相對于近鄰美國,加拿大醫生的收入普遍低30%-50%,不少醫生和護士南下到美國就業,不僅能增加收入,還能少繳稅。因此不少地區都存在家庭醫生短缺的現象。
醫務專業人員缺乏的直接后果就是病人等候時間長,這是加拿大醫療保健制度中最大的問題。加拿大也是除英國以外,病人就診等候時間最長的國家,而這也是引起醫患關系緊張的重要原因之一。雖然加國也是預約就診,但病人從到達診所到接受問診期間仍需要耐心等候。筆者的房東最近一次體檢,與醫生約好上午十一點半,但直到下午三點多才見到醫生。另一位朋友則更慘,預約在上午十點,卻到下午五點才見到醫生。更主要的,是患者從家庭醫生轉診到專科醫生或者手術等治療的時間間隔長。弗雷澤(Fraser)研究所的數據表明,2011年時加拿大由家庭醫生轉介到真正手術﹐等候期中位數達到19周,比1993年時長了104%。而在各省當中,愛德華王子島居民的等候時間竟然達到43.9周!病人及其家屬不得不為此承受更多的痛苦。
此外,向病人濫收服務費和額外費用的現象也時有發生。一些醫生和專業人士不舍得離開生活環境良好、社會福利優越的加拿大,又想提高收入,于是就會在醫療服務方面做一些“小動作”。加拿大的法律明確規定不允許醫療服務提供者向病人濫收服務費和額外費用,但仍有醫生向病人收取額外的門診服務費。筆者的朋友曾在加國就診,在明知其有安大略省醫療保險的情況下,醫生仍提出要繳納30加幣的年服務費,并解釋為書寫病歷和支付秘書的費用。
面對挑戰的醫療改革
與世界其他高福利國家一樣,加拿大也面臨著居民服務需求改變、財務壓力增大、人口老齡化及技術發展帶來成本激增等問題的挑戰。而這些都將影響加拿大未來的醫療服務體系和醫療保險制度。
加拿大目前的醫療衛生體系改革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第一,進一步改進初級衛生保健服務的提供,以保證現有的服務體系能夠更加適應人口老齡化、慢性病發病率上升和其他健康狀況發展趨勢的需求。這方面的工作包括設置更多社區初級衛生保健中心,提供24小時隨叫隨到服務,創建初級衛生保健團隊,更強調促進健康、預防疾病和損傷以及管理慢性疾病,提高綜合衛生服務的協同性和整合性,改善初級衛生保健提供者的工作環境,等等。第二,有力推進電子醫療服務。加拿大政府認為電子醫療技術(如電子健康記錄和遠程健康服務提供)是醫療衛生體系革新、可持續和高效發展的重要驅動力,能夠改善服務獲得、病人安全度、醫療質量及生產率。第三,盡力減少病人的等候時間。第四,改善患者的安全水平。避免醫療錯誤或不良事件,是全球范圍內衛生系統面臨的最重要問題之一,加拿大也不例外。聯邦、省和地方政府不斷與醫療專業人士、專業組織和機構合作,以更好地理解和減輕醫療保健服務提供過程中的風險,最終改善患者安全和提高服務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