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4/12/17 0:00:00 來源:
未知
河源市食品藥品監管工作改革完成后,成立了33個鎮級食品藥品監管派出機構,以此推動食品藥品監管執法重心下移。通過全力推進和形成各級政府、職能部門、企業單位以及社會共治的大格局,確保“舌尖上的安全”扎根到市場末梢。
據河源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張小可介紹,自今年3月市食品藥品監管局正式承接食品生產加工環節監管職能以來,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人、財、物、 技術等監管能力要素與當前多、小、散等食品生產經營狀況的矛盾較為突出,尤其是在機構改革前,全市食品藥品監管系統行政執法編制近180個,相對于全市 360萬人口,監管力量顯得弱小。改革后,雖然增加了1倍的監管力量,食藥品監管系統行政編制達到360個,但監管任務仍然十分繁重。
針對這種情況,該局通過與全市130多家在冊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簽訂食品質量安全責任書,派出機構延伸到基層,充分發揮“五員”作用,通過多管齊下抓監管保安全、建機制促規范、創示范促帶動、強培訓提素質、轉作風強隊伍等一系列措施,確保各項監管工作實現無縫銜接。
監管執法重心下移
2013年12月至今年3月,根據河源市機構改革的要求,河源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在原有餐飲服務環節食品安全監管的基礎上,先后承接了原來由 市級工商、質監、經信、衛計等部門履行的食品流通環節監管、食品生產加工環節監管、酒類安全監管、食品安全綜合協調等職能,理順了與農業、林業、經信、工 商、質監等部門的職責分工。
同時,河源市還對市、縣區食品安全監管機構職能進行了界定,將食品流通、餐飲許可等職能下放至縣區,形成市管決策、縣區管執行的管理格局,推動執法工作重心下移。
張小可稱,除已在源城區增設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之外,河源市還在特大或較大鎮設立食品藥品監管派出機構,全市共設置了33個鎮級食品藥品監管派出機構。其中,龍川縣設置8個,紫金縣設置7個,東源縣設置6個,和平縣設置5個,源城區設置4個,連平縣設置3個。
在農產品監測體系建設方面,河源市各縣區均已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機構,全市95個鄉鎮(不含街道),已有49個通過在現有的鄉鎮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加掛牌子的方式,建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公共服務機構。
在畜牧業方面,河源五縣一區均成立了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心設立獸醫實驗室。目前,源城區、東源縣、和平縣和連平縣獸醫實驗室都已通過農業部獸醫系統實驗室考核,全市95個鄉鎮及源城區源西街道辦事處均設有動物衛生監督分所(或畜牧獸醫漁業站)。
用機制扎牢監管“籬笆”
張小可坦言,上述的一系列改革不僅僅是改變食品藥品監管“九龍治水”,為食藥監管部門責任進一步加碼,同時也傳達出食品藥品監管思路的變化。“監管重心下移,才能嗅覺更敏銳,反應更迅速,才能使監管更加到位。”
與機構改革并行的是機制改革,該局通過建立健全目標管理、應急反應、企業信用、社會參與等4個方面的機制,規范監管秩序。
其中在目標管理機制方面,將全年工作任務轉化為目標責任,層層細化分解到各科室及直屬單位,以目標和責任倒逼監管質量的提升。
在應急反應機制方面,完善食品藥品安全應急預案體系,加強食品安全監管能力建設,及時發現和消除隱患苗頭。
在企業信用機制方面,結合食品藥品信息化電子監管體系建設,開展信用等級評定和劃分,并積極推行質量受權人制度、質量安全責任人約談制度和生產經營質量安全承諾制,與生產經營企業負責人簽訂安全責任承諾書,強化企業的主體責任意識。
在健全社會參與機制方面,開展了食品安全宣傳周等活動,通過假劣食品藥品識別、業務咨詢、宣傳資料發放等渠道,提高公眾質量安全防范意識。同時,嚴格落實假冒偽劣藥品舉報獎勵制度,努力營造全社會關心參與食品藥品安全監督的氛圍。
“目前,我們正進一步推進食品藥品安全配套制度、食品藥品安全績效考核評價、食品藥品安全信息化等機制建設,更好地建立食品藥品監管的‘硬’約束。”張小可說。
充分發揮“五員”作用
發揮食品藥品安全法規知識“宣傳員”作用。針對群眾反映的食品藥品安全宣傳不夠到位問題,該局在全市創建“飲食用藥科普宣傳站”30個;舉辦以 “尚德守法,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食品安全宣傳周、“保健食品與科學養生”專題講座、“科普宣傳進社區,科學食用保健康”科普宣傳等現場咨詢活動,開展 假劣食品藥品識別、展覽演示、業務咨詢、現場服務;發放宣傳資料2300多份,通過食品藥品安全知識宣傳“五進”(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家 庭),提高了公眾食品藥品安全知識知曉率,增強了公眾安全用藥和依法維權意識。
發揮暢通群眾咨詢投訴渠道“聯絡員”作用。針對群眾反映食品藥品安全咨詢投訴渠道不夠暢通問題,該局制訂落實《河源市食品藥品投訴舉報工作制度 (試行)》,完善投訴舉報受理辦理工作機制,暢通12331和12345投訴舉報熱線,拓寬了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及時掌握、了解群眾反映的關于食品藥品 安全的咨詢投訴,幫助解決和答復安全用藥、合理用藥等方面的問題,廣泛收集食品藥品監管工作的意見建議,為群眾排憂解難、提供救濟。
今年以來,該局共受理群眾投訴86宗,其中市局22宗已全部辦結,移交縣區局的64宗大部分已辦結;共受理并辦結行政復議案件17宗,被復議案件6宗、行政處罰決定全部被維持,未出現撤改決定和行政應訴情況。
發揮保障公眾飲食用藥安全“監督員”作用。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食品藥品安全問題,該局制訂落實《河源市堅決糾正食品藥品安全方面損害群眾利益行為專項行動方案》。先后組織開展食品、藥品、保健食品和醫療器械方面一系列專項整治行動。
今年以來,該局共出動執法人員1202人次,檢查食品藥械生產經營單位1035家次,立案26宗,結案23宗,涉刑移送公安機關案件8宗(刑拘 8人、逮捕2人),罰沒金額25.35萬元;在糾正食品藥品安全方面損害群眾利益行為專項行動中全市共出動執法人員5885人次,檢查食品經營戶3572 戶次,產品抽查合格率為97.2%,查處違法違規經營行為13例。
今年以來,全市沒有發生一起較大以上食品藥品安全事故,食品抽驗合格率和藥品評價性抽驗合格率分別達到97.8%和100%。
發揮醫藥產業健康快速發展“指導員”作用。對提高從業人員素質的問題,該局在具體監督工作中落實“執法就是服務”的執法理念。據了解,該局今年 以來共開展食品藥品安全從業人員培訓8期,培訓人員2500多人次,進一步提高了從業人員的法律意識和職業技能,增強了規范生產經營行為的自覺性。
發揮一線執法人員提升素質“培訓員”作用。針對監管執法人員,特別是縣區局基層執法人員,要求加強機構改革后相關法律法規和執法業務學習培訓的 問題,今年,該局已舉辦了8期針對全市食品藥品執法監管系統人員的培訓,包括程序規定的學習培訓、食品抽樣工作培訓、食品藥品稽查法規業務培訓和全市系統 業務知識培訓,參訓人數達1000多人次。編輯:何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