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5/5/28 0:00:00 來源:
未知
南都制圖:陳婷
5月19日,備受矚目的《中國制造2025》規劃正式對外公布,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十大產業被提升為“國家戰略”。同一天,滬深大宗交易平臺共有63只個股出現114筆大宗交易,其中醫藥股攬下11席。
這是一個信號?伴隨著政策紅利的不斷釋放,各路資本集合押寶以精準醫學為主導的醫藥股。另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醫藥主題基金平均漲 幅高達80%。現在業界關心的是,在經歷了高位拉升后,醫藥板塊是否還將上演“速度與激情”續集?誰有望成為下一波上漲的“帶頭大哥”。
股價拉抬動力“中國制造2025”為醫藥板塊定調
據w ind統計,2015年不到半年的時間里,醫藥股收獲了102.78%的漲幅,在申萬28個一級行業中漲幅排名第八,而去年全年該板塊僅上漲了34 .57%。更為灼人的是,伴隨著政策紅利的不斷釋放,醫藥股的增長還在繼續。巨靈數據顯示,僅5月份以來就有國泰君安、平安證券、申萬宏源等獨家主流券商 發布了近70份醫藥行業研報。有九成以上給予了“持有”、“增持”等向好評級。
南都記者梳理公開資料后發現,券商們集合看好的醫藥股主要按兩條主線進行:一是積極介入精準醫療設備提供商。《中國制造2025》已經提出, 提高醫療器械的創新能力和產業化水平,重點發展影像設備、醫用機器人等高性能診療設備,全降解血管支架等高值醫用耗材,可穿戴、遠程診療等移動醫療產品。 實現生物3D打印、誘導多能干細胞等新技術的突破和應用??梢?,“上市公司中,華潤萬東、新華醫療、迪瑞醫療、和佳股份所擁有的字化X線機(D R )、彩色多普勒超聲波診斷儀(臺式)和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等,有望受益于政策導向變化帶來的國產設備需求的高速增長。”德邦證券醫藥行業分析師傅濤和鄭一寧 如是分析。
二是大數據與云計算將在生物醫藥4 .0或者說生物醫藥2025戰略中發揮巨大作用。即通過互聯網技術將原有的醫療模式進行改變,使原來醫院、醫生、病患多方之間的信息孤島有效地連接起來, 實施個體化治療。相關上市公司有望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另有相關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醫藥服務板塊漲幅已高達110%,以整體法測算的市盈率達 113%;醫藥器械板塊的漲幅也高達98%,以整體法測算的市盈率達983%。
股價支撐政策精準醫療有望放寬準入
按照《中國制造2025》的規劃,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十大產業被提升為“國家戰略”。不過,“醫藥2025戰略具體包括哪些內容目前 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但與高端醫藥制造相關的精準醫療的范疇則涵蓋基因測序、基因診斷、靶向治療等多個層面。”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研究院研究員陳小平給南 都記者如是分析。
“以測序為例,現在研究發現,不同人的腫瘤有不同的基因組,對基金組進行測序展開研究,有助于腫瘤的治療。”但這方面技術的應用,我們實際上 的審批很模糊。很多需要地方一級甚至國家一級的審批。不過,這一情況可能即將得到改善。陳小平告訴南都記者,預計這個月,衛生行政部門對第三類醫療技術的 審批手續會有新的規定出來。而這一政策實施細則的落地將有助于包括3D打印技術在內的先進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
據了解,我國于2009年,由原衛生部制定印發《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辦法》,對醫療技術進行分級分類管理。按照技術難度、技術風險、稀缺資 源使用情況及倫理問題等原則,將醫療技術分為3類,明確第一類醫療技術由醫療機構自行管理,第二類醫療技術由省級衛生行政部門實施準入管理,第三類醫療技 術由原衛生部實施準入管理。
不過,這一實踐了多年的辦法即將走入歷史。依照5月14日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的決定》,49項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被取消,而這當中就有原來由國家衛生計生委負責的造血干細胞移植、基因芯片診斷等第三類醫療技術臨床應用準入審批。
市場分析認為,在簡政放權的大背景下,衛生行政部門勢必會加快出臺第三類醫療技術臨床應用準入審批的具體實施辦法,今后此類技術臨床應用和管 理的責任主體或將主要由醫療機構承擔。如果第三類醫療技術放開,市場很大,因為精準醫療、3D打印技術等都與之相關。一位醫藥業內人士告訴南都記者,藥物 包括小分子化合物和生物藥,以及疫苗在發達國家審批是非常嚴格的。但醫療技術審批是相對寬松的。在歐美國家,屬于技術的,都是醫院自己去審批,醫院會有自 己的學術委員會和倫理委員進行去無責把關。
股價走高風險配套政策尚未出臺
利好消息密集傳來,自然也為醫藥板塊指數的快速上行提供了充足動力。不過,也有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師告訴南都記者,醫藥制造2025戰略和精 準醫療方面的發展,依舊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目前大漲的概念股能否真正接得住利好政策,還有待觀察。以政府財政支持為例,依照2015年3月科技部召開國 家首次精準醫學戰略專家會議,在2030年前,我國將在精準醫療領域投入60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支付200億元,企業和地方財政配套400億元。遺憾 的是,截至目前,資金投入尚無明確的執行方案。
此外,來自全球醫生組織的數據顯示,目前全球雖發現了跟疾病相關的生物標志物2000萬余種,但只有500多種已明確和疾病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說精準醫療要大發展,研究還需全面加強。
但不管怎么說,“站在風口,豬也能飛。”據西南證券預計,2015年全球精準醫療市場規模近600億美元,2015年-2020 年增速達15%,是醫藥行業增速的3-4倍;2013年基因測序市場規模約45億美元,2013年-2018年復合增長率為21.2%,而中國和印度市場 2012年-2017年復合增長率為20%-25%。
基于此,國內醫藥類上市公司目前都在積極布局精準醫療市場。南都記者采訪中獲悉,廣藥集團旗下的白云山公司已與包括西門子在內的醫療巨頭簽訂 框架合作協議,計劃全面布局包括可穿戴設備、移動醫療在內精準醫療產業。復星醫藥相關人士也向南都記者介紹稱,Stratasys上海分公司已經在今年3 月與上海復星醫療系統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將一同開拓在治療、康復領域的3D打印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