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5/10/12 0:00:00 來源:
未知
本報評論員 祝乃娟
中國專家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而獲諾貝爾獎醫學獎,這不僅令屠本人備受關注,也將中醫藥拉到了官方、社會與媒體的鎂光燈之下。
10月8日,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三部門舉辦的相關座談會上,“青蒿素源于中醫,中醫藥是中國最具原始創新的科技資源”,成為與會專家談論最多的主題。
顯然,中國各界在諾獎醫學獎的背景之下對中醫藥進行討論,一是由于中國科學家獲得諾獎醫學獎而倍受鼓舞;二是因為榮耀的背后,有識之士都有濃濃的隱憂: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以及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依然需要更多努力。
我國原創的科技資源是否就一定會打上“中國印”?答案是否定的,近的看青蒿素知識產權屬于跨國藥企;再看“漢防己”,這種植物的提取物被預期是一種可以抗擊埃博拉的藥物,然而成果也屬于外國科學家。
一些人抱怨,中醫藥竟成為外國藥企的“搖錢樹”,這也并非夸大之辭,回頭看看中醫藥的現狀也就不難理解這種局面是怎樣造成的。首先,在這個急功 近利的年代里,鮮有人能夠潛心研究中醫藥,這項研究既需要吃苦,又需要時日,更要忍受極大的孤獨。屠呦呦稱,閱讀了2000多本中醫古籍才找到青蒿素的提 取辦法。人們只是看到了屠呦呦今日的榮耀,卻難以想象她以往承受的孤獨??梢哉f,今天屠呦呦有多少榮耀,那么以往她就付出了多少孤獨?,F在,如此讀醫學原 著、潛心研究的研究者現實中能有多少?而投入在中醫藥研究方面的課題與經費又有多少,也值得深思。更有,無論是在一個城市的三甲醫院,還是在一家基層的縣 城公立醫院,中醫門診都不是主流。
醫學更是一種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與充實研究的實踐類學術,但是現實中真正能有多少醫學人才能夠走向中醫門診?中醫門診門庭較為冷落,在現行的以病養醫 模式(當然,相關改革已經破冰)下,中醫藥價格不高也會影響醫師的收入。不少年輕的醫學人才在選擇職業生涯時并不青睞中醫藥學,這不僅使得一些醫術高超的 老中醫后繼無人,也阻礙了我國的中醫藥研究。
另外,我國對中醫藥的知識產權保護也亟待加強,這也是大環境所致,脫胎于傳統社會的現代市場經濟在很多領域內的知識產權都需要加強,首先是觀念 的加強,而不是事后的唏噓。此外,在國際上對中醫藥的包裝與推廣也需要重視。由于不理解,一些國家對中藥知之甚少又心懷疑慮,除了我國自身重視扎實的中醫 藥研究,在國際上的推廣也要到位,這也是我國軟實力的一個組成部分。
這個諾獎醫學獎的意義不僅僅在于中國人得到了諾獎醫學獎,它在一個急躁的世界里令中國各方重新慢下來,冷靜思考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中醫藥如何更好地為現代所用。(編輯 張立偉)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