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說:“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 連日來,全社會刮起一陣“中醫風”。記者近日走訪發現,在湖南,傳統中醫藥送出的“禮物”,讓老百姓少花錢解決健康大問題,成了大家追捧的“香餑餑”。 針灸、推拿等適宜技術,覆蓋全省鄉村、社區 金秋十月,正是農忙和收獲的季節,45歲的夏武已經可以在家里幫妻子做簡單的農活了,他逢人就宣傳中醫針灸技術的神奇。 夏武是攸縣鴨塘鋪人,今年5月因突發大面積腦梗塞導致右側偏癱,在外地治療1個多月效果不明顯,他回到了老家。 “抱著試一試的想法,扎了幾次針。”夏武說,沒想到用針灸治療沒多久,右手右腿開始有勁了,半個月后竟能自己走回家了。 “我們每次測試抬手、握力之類,會和他握手。”攸縣中醫院針灸理療科周利醫生告訴記者一個小細節,夏武出院后做了20次左右的康復治療,每次來康復的時候,都會主動和醫生握手,甚至會故意用力握,證明他恢復得很好。 “每次針灸和按摩一共不到100元,還能接受。因為離家較近,不想住院,我是門診治療。”夏武說,如果住院的話還有報銷,而且中醫的報銷比例比其他要高5個百分點。 據了解,湖南省近幾年通過實施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項目,已經將針灸、推拿等23項農村最適用的中醫藥適宜技術,覆蓋所有鄉村和社區,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便捷、低廉的基本中醫藥醫療服務。 中醫治療優勢獨特,優質資源下沉到基層 “中醫藥在治療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以及疑難雜癥上有其獨特優勢。如在骨傷科方面,病人痛苦少,療程短,恢復快,而且價格低。”湖南省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李國忠介紹。 據調查,以中醫為主的治療方法平均醫藥費,大大低于以西醫為主治療的方法。如有些骨折病人,以手法復位等中醫治療手段為主所需費用大約300至 600元,而以西醫手術治療總費用高達近萬元。在一些常見病的治療上,中醫治療費用要比西醫治療平均低1/3以上。一些頸肩腰腿疾病,通過采用針灸、推拿 等中醫藥綜合治療,花幾百元就能取得明顯的效果。 目前,我省中醫領域共有骨傷科、肛腸科等10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為推進優質中醫醫療資源下沉到基層,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和第二附屬醫院分別成立了心血管病科、針灸推拿科、骨傷科、肛腸科、腫瘤科、中西醫急診急救共6個專業聯盟。 湖南省中醫藥管理局局長邵湘寧介紹,成立專業聯盟是為了加強專科協作,推進中醫藥醫療聯合體建設,通過開展醫師多點執業、分級診療制度探索,引 導中醫藥人才、技術、管理資源合理流動,提升基層公立醫院服務能力與水平。全省將逐步開展省內流動專科醫療,實施專科幫扶;在專科聯盟內推行分級診療和縱 向流動的多點執業機制;建立專科遠程會診、專科制劑省內調劑使用等。 民族醫藥“叫好叫座”,但后繼乏人 在永順縣石提鎮,哪家孩子消化不良患了疳積,就會找土家醫周青松。 用熟雞蛋,去三分之一的蛋黃,加上幾味新鮮的中草藥和桐油,在小兒肚臍上滾動治療,一個療程3至5次,約30元左右,娃娃就能恢復健康。 這是周青松從父親那繼承的提風療法,在他的家族世代相傳兩百多年。如今這種技術已經作為土家醫適宜技術,在全國土家族地區推廣。 民族醫藥是我國各少數民族的傳統醫藥,是中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近年來,民族醫藥特別是土家醫、苗醫后繼乏人的情況,讓從事民族醫藥研究30余年的中國民族醫藥學會土家醫藥分會會長田華詠,深感擔憂。 他給記者列舉了一組數字:20世紀80年代,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各類民族醫藥人員1850人,其中土家族醫藥和苗族醫藥人員占75%。然而,30余年過去,民族醫藥從業人員只剩四百多人,且近一半為60歲以上。 “年輕人寧愿出去打工,也不學民族醫學,因為學成之后難以坐堂行醫,無法維持生計。”田華詠說,民族醫藥從業人員劇減,年齡老化,已嚴重威脅到民族醫藥的傳承和發展。 田華詠告訴記者,民族醫藥從業人員對專科專癥經驗豐富,但是缺乏系統的西醫知識,因而很難通過執業醫師資格考試。2009年實施的《湘西土家族 苗族自治州土家醫藥苗醫藥保護條例》,對當地村醫從事民族醫藥診療服務的資格有了認定,但其他的土家醫苗醫醫生并沒有專門的民族醫考試,目前設立的民族醫 考試只有蒙醫、藏醫等。 為了留住民族醫藥的根,他們加大了對民族醫藥文獻收集整理工作,開展對土家醫、苗醫、侗醫等民族醫藥的專長絕技收集整理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