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是在大盤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里拍的,跟故宮一樣,這里遠離都市和時間,工作環境大概會讓格子間里的都市白領羨慕不已。
而他的工作內容,也跟故宮匠人類似,只不過他修復的不是文物,而是植物。
浙江的道地藥材中,浙貝母、元胡、白術、杭菊花、玄參、杭白芍、杭麥冬和溫郁金由于質量好,素有“浙八味”之稱。
但如今,一些原汁原味的“浙八味”已經很難找到。
曾經的“浙八味”
成了城市花壇里的觀賞植物
大盤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中國唯一一個以藥用生物種質資源為重點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與浙江省中醫藥研究院有長期的合作關系。
這些年,浦錦寶和他的科研團隊一直為保護浙江道地藥材而努力,其中有不少已幾近絕跡。
浙江省中醫藥研究院(設在浙江省立同德醫院),成立于1958年,致力于中藥新藥研發、藥用資源開發研究、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中醫文獻研究等領域的研究。研發了黃芪生脈飲、胃復春、養胃沖劑、生血寧等20余只中藥新藥。近年來在中藥資源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中藥材歷來講究原產地,是為“道地”。浦錦寶解釋,中藥大部分是天然植物或動物,生長環境會直接影響藥材的質量、有效成分的含量、藥性的強弱等。
“浙八味中的於白術,主要產地在於潛,現在當地基本上找不到了;杭白芍,浙江曾經是主產區,但現在最大的產地在安徽;而麥冬,市場上基本以川麥 冬為主。”浙江省中醫藥研究院、浙江省立同德醫院藥學部副主任余平告訴錢報記者,川麥冬生長年限短,產量高,樣子好,更受市場青睞;杭麥冬,雖然其貌不 揚,但質量好,每次進貨他還是會指定要價格更貴的杭麥冬。
對此浦錦寶也深有體會。前些年,為了制作標本他去市場上尋找杭麥冬,竟然買不到;最后只能到原產地,委托熟悉的藥農,從自家地里挖了一些。
浦錦寶開玩笑說,現在杭麥冬變身為一種觀賞植物了,“杭州的花壇里很多,如果你認識,可以去找找。”
400余種常用藥材
每年短缺20%
浦錦寶跟錢報記者講起一件事。前些年,他爬杭州寶石山,路上發現一株野生浙貝母,驚喜萬分,一番糾結后,決定讓它留在原地;沒想到幾日后再去,竟然不見了。
原來是修游步道,工人不識浙貝母,草草清理了周邊的植物。
而這些年,最遭殃的恐怕是黃精——沖著黃精的延年益壽作用,普通市民,也常常到杭州周邊的山區挖黃精。
“黃精用其根莖,采挖之后就是毀滅性的,從小苗長成可以藥用需要一定的周期,而且比較長,通常需要5年以上,可老百姓不管這些,連根挖掉,自然就不能再生長。”浦錦寶說。
有數據顯示,由于野生資源日益減少,經常使用的400余種藥材每年有20%的短缺。
6年野外考察
編寫大盤山地區第一本藥材志
2005年開始,省中醫藥研究院組織了40多次野外考察,對大盤山自然保護區的1074種藥用植物,一一拍照,“查戶口”,采集中藥材標本 3000余份,拍攝照片10萬余張。同時,“浙江大盤山野生中藥材資源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研究”獲得省科技廳重大科技專項資助,成果獲得省林業廳科技興林獎 二等獎,省科技廳科技進步三等獎。
在浦錦寶的建議和指導下,大盤山自然保護區建成了“大盤山藥用植物園”,保存了磐安地產藥用植物500余種,目前已成為非常好的科研教學和科普教育基地。
2011年,《大盤山藥材志》出版,上下兩冊,包含大盤山地區的400多種中藥材。
這本書,是關于大盤山地區藥用植物資源的第一部藥材志,很多人看了這本書才知道,身邊有那么多中藥材。浦錦寶說,對他而言,這本書是6年野外考察的總結;他也希望,這些工作,能為浙江道地藥材的保護出一份力。
浙江省中醫藥研究院柴可群院長指出:我們響應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立足浙江中藥材特色優勢,強化科技支撐,加快構建新型生態優質中藥材產業體系,以最大程度保護野生中藥材資源。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