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北京市科委副主任鄭煥敏(右一)介紹“G20工程”情況(新華網 凌紀偉/攝)
新華網北京7月8日電(凌紀偉)7月8日,北京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和北京市科委聯合舉辦《北京技術創新行動計劃(2014-2017年)》之生物醫藥產業跨越發展專項系列成果發布會。
2014年,北京市政府發布實施《北京技術創新行動計劃》,“生物醫藥產業跨越發展”專項是行動計劃確定的12個重大專項之一,該專項部署了兩項 重點任務,即:“實現支柱產業跨越式發展”、“完善創新驅動政策體系”。到2017年,生物醫藥產業力爭成為支柱產業。
北京市政府于2010年啟動北京生物醫藥產業跨越發展工程(“G20工程”)。按照二八法則,“G20”寓意是聚焦和服務產業關鍵的龍頭企業的發展,并發揮他們的帶動作用,推動北京生物醫藥產業全面跨越創新發展。
G20工程歷經兩期,已形成一系列成果。北京醫藥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十二五”末達到1300億元左右,年均增速16%,成為北京新增的千億級產 業。醫藥工業利潤總額保持全國前五,銷售利潤率始終全國第一,醫藥工業增加值上升至全市第二位。生物醫藥產業形成了以化學制藥、中藥制藥、生物制藥、醫療 器械為主導的發展格局,實現營業收入和利潤均占醫藥制造業的93%。北京在干細胞與組織工程、結構生物學、生物3D打印等前沿領域取得了突破進展,“十二 五”期間,北京取得新藥臨床批件超過300個,數量居全國首位,北京醫藥制造業銷售利潤率連續10年在全國主要醫藥發達省市中保持第一。此外,北京初步形 成了“一南一北、各具特色”的生物醫藥產業空間布局,“南”包括以亦莊和大興生物醫藥基地為核心的高端產業基地,“北”包括以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為核心的研 發創新中心。
“目前,北京生物醫藥產業已形成生命科學與健康醫學前沿技術、生物醫藥產業、臨床醫學研究三位一體的整體科技布局。”北京市科委副主任鄭煥敏指 出,三位一體發展醫藥產業是系統工程,核心目標和根本目的是要解決人民對健康的需求。同時,隨著一些前沿技術研究成果轉移轉化成產品和服務,可以為北京生 物醫藥產業未來發展儲備更強勢能。
在政策扶植引導方面,圍繞影響企業發展的資金、空間、技術、政策、研發服務五個方面的關鍵“痛點”,北京市科委會同相關委辦局,在發揮科技經費對 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的引導作用,發揮人才技術供給對企業創新的帶動作用,發揮技術服務對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同時展開聯動,協同推進創 新品種上市應用。
“發展高精尖是北京的內在優勢。”鄭煥敏指出,“十三五”期間,北京市科委將以“生物醫藥產業跨越發展”專項為載體,從“聚焦企業創新主體,形成 工作抓手;加強創新培育力度,加快高端產出;完善技術服務平臺,支撐創新創業;加強京津冀產業合作,促進協同發展;推動政策先行先試,加強制度創新”等五 個方面提出重點工作,聚焦并布局產業轉型升級和高精尖發展。對于“十三五”時期北京醫藥產業規模,鄭煥敏指出“保底數是1800億以上”。
會上,國產腦起搏器、自主研發的骨科手術機器人、國產可折疊人工晶體、國產高性能內窺鏡、國產首個3D打印人工髖關節等專項成果案例項目單位做了成果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