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6/8/31 0:00:00 來源:
未知
當菲爾普斯帶著一身拔火罐留下的紅圈亮相里約奧運會,不期然給國內的中醫藥發展熱潮再添一把火。
除了漢字與國畫、腿腳上的功夫、瓷碗里的中華美食,中醫或許是海外最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事物。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所說,傳統中國醫學博大精深,是中國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一帶一路”倡議為中醫藥走出國門、造福人類提供了難得的契機。
日前發布的《中醫藥發展“十三五”規劃》也提出,積極參與國家“一帶一路”建設,配合國家總體戰略,制定并實施中醫藥“一帶一路”發展規劃,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服務外交、促進民生、密切人文交流等方面的獨特作用。
萬里留學“新大陸”推動澳洲中醫史
1987年從廣州中醫藥大學畢業后,薛長利選擇了留校任教。此時的他從未想過,自己會見證并親身參與中醫走出國門的歷史。
留校兩年后,薛長利前往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留學,先后攻讀了中醫藥的碩士及博士學位。他從講師做起,到系主任,擔任健康科學學院院長,2016年升任健康和生物醫學學院院長,同時,他還是澳大利亞中醫管理局局長和世界衛生組織總部傳統醫學顧問委員會委員。
與個人職務和名望的提升相比,薛長利更在意的是,在他的推動下,從2012年7月開始,澳大利亞對中醫、中藥師進行全國注冊管理,這是西方國家首次確立中醫合法地位。
“這 是把中醫和西醫放在一個框架里面管理,讓中醫規范化與合法化,有利行業長久發展。”薛長利表示,目前澳大利亞共有中醫生4950人,和1993年時的 1200多人相比增加很快,3所公立大學有中醫本科,3所私立高等培育機構設立中醫,學生在早期以大陸和香港為主,現在很多美國和本地學生都對中醫很有興 趣。
為何中醫能在澳大利亞立足?薛長利告訴記者,目前包括澳洲在內的很多國家老齡化非常快,如果西醫在對付慢性疾病方面沒有 安全有效的療法,人們就會尋求其它療法。中醫在這方面積累了很多文獻,經典文獻也有很多,不過,對于澳大利亞來說,中醫藥絕不只是幾味中藥,而是一種新的 生活方式,新的健康管理方式。“病人有健康需要,醫院將這種需要變為日常工作,病人也參與這個過程。”
如今,薛長利把相當多的精力放在用現代技術對經典中醫著作的研究上,通過與廣東省中醫院合作,每年出版三到四本著作。
對比國內外中醫發展的不同,薛長利認為,國內優點在臨床,病人數目多,看病范圍更廣泛,但是在科研方面處于早期,澳洲對科研要求比較高。
薛長利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作 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評選機構、歐洲研究型大學聯盟(LERU)的成員,瑞典卡羅琳斯卡大學及其附屬醫院,是瑞典最大的醫學研究中心,主導了全國 30%的醫學培訓與40%的學術研究。出于對中醫藥預防治療感染性疾病進行研究,期望在全球控制抗生素濫用中發揮中醫藥的作用的初衷,他們與廣東省中醫院 走到了一起。雙方經過商討,初步確立了中醫藥預防治療感染性及其他疾病研究、高級人才培養、短期專業進修等合作內容。隨著了解的深入,還啟動了更多合作研 究,包括三伏天灸治療慢性過敏性鼻炎隨機對照試驗、甲流輕癥臨床研究數據的再分析、中醫藥預防治療慢性腎病患者上呼吸道感染的系統評價等。合作工作在 2016年得到國家外國專家局高端專家項目的支持。雙方的合作將進一步促進中醫藥對全球健康領域的貢獻,更有利促進中醫藥的國際化進程。
中醫對外有“剛需”經方班享譽海外
2016 年7月3日,包括發起者、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李賽美在內,來自中國大陸、中國臺灣、中國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的11位經方名家 匯聚臺北,為海內外500多名學員授課。“經方傳承,兩岸攜手”,國醫大師鄧鐵濤為第六屆國際經方班(臺北)欣然題字。
“自古名醫出 傷寒 ,《傷寒論》在唐代之后就屬于醫師的必考課程,國內創辦中醫院校之后也一直作為必修課。”國家重點學科“中醫臨床基礎”學科帶頭人李賽美教授多年投身傷寒論學科建設。2016年6月,她的學科課程入選第一批“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名單。
除 了授課之外,李賽美還通過自身醫術推廣中醫在海外的影響力。她發揮中醫整體觀優勢,注重綜合治療,摸索出“糖尿病辨病辨證五步法”“糖尿病六經辨治心悟” “經方臨床運用九步曲”等方法。開藥時能用便宜的藥就絕不用貴的,不開大處方。有個美國男孩患甲亢多年,檢查結果一直不正常,經人介紹來找李賽美診治。隨 后,治療方案帶回美國,兩個月后檢查結果正常,美國醫師大為驚訝。曾有位患者想表達感謝,提出贈予李賽美10萬元,被她拒絕了。最后,這位患者將這筆錢轉 贈給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建立“派南獎勵基金”,獎勵優秀教師,資助貧困學生。
如今,廣州中醫藥大學傷寒論學科成為 全國中醫學術界品牌,而李賽美與幾位教授共同發起的“全國經方班”也升格為“國際經方班”,蜚聲海內外。經方班以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等著作為講授內 容,1994年最開始前來聽課的只有五六十人,如今每個班平均都要600人以上,最多時一天的聽課報名人數甚至超過1200人,不得不加開兩個分會場,開 班的頻率也從最初的兩年辦一期,變成如今一年辦兩到三期。
馬來西亞中醫學院院長謝奇就是經方班的忠實粉絲,不僅很早就報名聽課,后來成為授課老師,還帶上自己的學生前來學習。
“去年經方班吸引了200多名海外朋友前來聽講,大概占聽課人數的1/3,東南亞的最多。”李賽美說,如今的經方班不僅學生實現了國際化,授課老師也有很多來自馬來西亞、日本、韓國、加拿大、德國和美國等,2017年準備把經方班開到新加坡。
說起經方班的成功,李賽美認為主要是抓住了“剛需”,具體說就是兩條:國內醫生特別是西醫醫生,學中醫之后可以更好地在國外立足;經方班老師的授課沒有保留,各種秘訣和絕招可以讓聽課醫生馬上學以致用,而且可以很快見效。
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盧傳堅建議說,在教育領域上,應全面推進多層次的中醫藥國際教育合作,吸引更多海外留學生來華接受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短期培訓和臨床實習。整合中醫藥科研優勢資源,為境外機構提供科研外包服務。
青蒿素非洲滅瘧中醫藥走向海外
屠呦呦是發現青蒿素的第一人,而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李國橋則被稱為臨床證實青蒿素抗瘧疾功效第一人。
2006 年,李國橋帶著他的復方青蒿素快速清除瘧疾項目到達非洲科摩羅,這是一個由3個島嶼組成的國家,瘧疾在這片土地上橫行。世界衛生組織允許其團隊在一個人口 約3萬人的小島莫埃利島上開始青蒿素抗瘧疾試驗。他們使用名為Artequick的藥物來對抗瘧疾,之前村莊里90%的居民患有瘧疾,項目實施后,瘧疾病 例數下降了95%。
傳統的抗瘧疾方法將著眼點放在“滅蚊”上。“蚊子僅僅是瘧疾 元兇 瘧原蟲的攜帶者,消滅蚊子可以隔絕瘧疾的傳播,但無法從根本上消滅瘧疾本身。”李國橋項目的思路就是消滅人體內的瘧原蟲,通過服用青蒿素復方來殺死瘧原蟲,他們把這一項目稱為“滅源滅瘧”的項目。
如 今,走出國門的不止青蒿素。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介紹說,目前海外對中醫藥的歡迎程度和使用中醫藥的人數都大幅 增加,包括歐盟、美國政府也對中醫藥給予更大的關注。有些以中藥為原料藥的新藥獲得了批準,在美國的幾個中藥臨床研究也做得很漂亮,也得到了國內外很高的 評價。
為保證中醫藥“走出去”的安全、有效,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組局長王國強表示,發展中醫藥服務貿易首要一點是,所 提供的產品、技術是安全、有效、科學、健康的,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將努力提高中醫藥的服務能力和療效,一方面加強中醫藥的科研創新,不斷提升中醫藥的科技含 量和它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加強中醫藥的標準化、規范化工作,使它能夠更好地形成國際標準,更好地滿足各國需要。
“發展中醫藥 服務貿易,為展示和傳播中醫藥文化開辟了廣闊舞臺,有利于倡導中醫藥理論指導下的健康理念和生活方式,促進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 力。”王國強表示,中醫藥走出國門,還可以幫助傳統中醫藥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理念、方法和科學技術,提升其服務能力和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