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6/9/18 0:00:00 來源:
未知
新華網北京9月14日電(袁馨晨)今年正值北京中醫藥大學建校60周年校慶,云南創立生物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曾立品日前宣布向母校捐贈 1000萬元以加強學校師資力量和基礎設施建設。曾立品在接受新華網專訪時表示,推進中醫藥振興發展離不開專業人才的培養,及對中醫藥經典的繼承和創新。
回饋母校 鼓勵同學立“品德志信”
曾立品在1990年畢業于北中醫中藥學專業后,先后創辦了云南盤龍云海藥業集團、云南創立生物醫藥集團、FARLONG(美國)制藥有限公司,并 擔任云南省工商聯總商會副會長、云南文山三七產業協會會長。飲水思源,曾立品說:“從一開始的排毒養顏膠囊,到注射用燈盞花素,再到三七相關制劑,我始終 堅持把‘安全有效’四個字落到實處,這種理念離不開我在北中醫所受的教育。可以說,沒有北中醫的培養也就不會有我今天的事業。”
據了解,曾立品此次向母校捐贈700萬元用于北中醫中藥學院樓B座建設,該建筑面積4677平方米,被校方命名為“立品樓”。他表示:“起名‘立 品樓’的含義很簡單,希望中藥學院的學生們能夠立品、立德、立志、立信,在大學期間腳踏實地努力學習、熟讀經典、增長才干,將來成為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 中醫藥人才。”
曾立品坦言,目前中醫藥產業整體的產學研資金投入仍存在不足。“在企業發展的同時,我希望能幫助補充中醫藥教育,尤其是大學教育上的投入,也想和學校加強產學研的合作,通過這次捐資幫助學院把教學樓、實驗平臺建設得更好。”
同時,曾立品還向中藥學院捐款300萬用于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我國的中醫藥學研究一直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同時,日本對漢方的研究,國際上對植物 化學、生物醫學的研究也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設立教師獎勵基金是希望能引進國內外更好的教師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教學服務,幫助中藥學院打造成國際 一流的中醫藥學府。”

曾立品回答新華網提問。新華網 楊锘攝
科技創新 實現道地中藥傳承與發展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中醫藥事業,中央及各地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方針政策為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指明方向。作為一名科班出身、深耕中醫藥產業多年的企業 家,曾立品表示,實現中醫藥產業發展,必須始終正確把握繼承和創新的關系。“中醫藥是在理法方藥和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套經典的方藥體系。我們要 傳承中醫藥,也要用現代的知識和技術去推動創新。”
在曾立品眼中,中醫藥的創新除了體現在產品和經營管理模式的創新上,還包含通過技術的更新換代實現產品品質的提升。“隨著中醫藥產業用藥量的加 大,傳統上完全依靠野生中藥材作為原料來源的生產方式已經難以滿足目前的需求。近年來,在人工大面積種植中藥材的過程中出現了片面追求利潤而濫用農藥、化 肥的現象,給中藥產業的上游帶來了安全性的威脅,也嚴重影響了中藥產品的品質。”
曾立品表示,首先要從上游著手,對中藥材的來源加以控制,采用低農殘、中產量、合理化的種植方案,進行道地種植,提升原料的品質。其次,生產過程 要嚴格按照GMP(即生產質量管理規范)制作中間產品,嚴把品質關。第三,要不斷提升藥品的安全標準和有效性標準。在藥品的臨床應用上,不斷探索藥物安全 有效性和劑量上的關系,找到藥物最有效、最安全的使用范圍和狀態。
此外還應加強對道地藥材的品質管理。“中藥一定是存在道地性的。擴種或者跨區域種植可以嗎?可以。但是總體來看,在藥材道地性上可能會存在一些問 題。”曾立品解釋道:“在對三七進行跨地域種植后,我們發現其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會發生變化。甚至在同一區域不同海拔進行栽培種植,有效成分的含量也不同。 如果不在中藥材規范化種植養殖、道地中藥材生產和加工上下功夫,可能會導致中藥療效下降,那么即使是再好的中醫,沒有好藥也治不好疾病。”
中藥“走出去”需要良好宏觀環境
我國中醫藥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以醫帶藥,積極推動中醫藥海外發展。曾立品表示,眼下美國人對中醫針灸的接受度非常高,“去年接受過針灸治療 的美國人接近2千萬,目前對中藥的接受程度也在升溫”。從耐藥性上看,中國人大多從小吃中藥,對中藥的耐受性較高,相比之下,西方人對中藥更敏感,“在辯 證論治清楚、用藥得當、藥品質量和安全性有保障的前提下,中藥對西方人的治療效果是很好的”。
曾立品介紹,目前北中醫美國校友分會帶頭成立了美國針灸集團(Acupuncture Corporation of America,簡稱為ACA),通過醫藥聯盟、以醫帶藥的形式,在美國開展中醫診所的連鎖經營,推動以針灸為代表的中醫藥文化走進美國主流社會。據悉, 目前ACA已在紐約、舊金山等地開設了新診所,今年9月底還會和同仁堂聯合再辦新診所。“現有的診所已經開始以保健品、功能食品等多種方式使用中藥,而且 這些藥品全部來自中國,帶來了中藥出口量的增長。”
在中藥加大出口力度的同時,他表示,中醫藥也在逐漸融入當地的衛生系統。據悉,中醫針灸目前已在很多國家和地區被納入醫保,而三七、燈盞花等單位 中藥材的二級臨床試驗也已在美國開展。曾立品稱,要想讓中醫藥在海外更好地發揮作用,真正實現中醫藥文化的“走出去”,還需要營造良好的宏觀環境。
“首先要完善國內的中醫藥立法,以此形成其他國家立法的標桿。其次,學術院校、政府機構、企業等要聯合打開其他國家中醫藥立法的大門,可以從對中 醫藥文化接納程度較高的國家或地區開始,推動當地的立法,確保中醫藥能服務于全人類的健康。第三,要大力加強國際化中醫藥人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讓這些 中醫藥學專家帶著傳統文化走出去、扎根基層。最后,作為中醫藥企業,我們正在積極地向海外民眾提供符合他們需求的中醫醫療和養生保健服務,助推中醫藥融入 當地文化和衛生服務體系。”
加強質量監管 規范三七產業發展
三七是云南特有的名貴中藥材,具有活血化瘀、消腫定痛的功效,享有“金不換”、“南國神草”、“參中之王”等美譽。然而近年來,三七價格暴漲暴跌、造假制劣泛濫等現象,極大地傷害了三七種植戶、生產企業和廣大消費者的合法利益。
“目前市場上有些不法商家用酒精提取了三七籽貨中的有效成分,再打成粉,當成三七粉來賣。或者在提取籽貨后,用紅泥巴裹了當作文山三七來賣。還有 一些所謂的‘野生三七’,實際上是一年生的三七,其中有效成分皂苷含量幾乎為零。事實上,三七沒有野生品種,都是人工馴化的,叫做‘野三七’只是吸引不知 情消費者的噱頭。”曾立品建議,廣大消費者在購買三七產品時一定要認準知名商標,從正規渠道購買道地藥材。
作為云南文山三七產業協會會長,曾立品呼吁,實現三七產業的健康發展,需要推進三七種植和生產的規范化、標準化,有效地進行三七產品的物流管理和 終端產品的質量控制。“同時,從國家層面來說,要及時修訂藥典,提升藥品質量安全標準,加強對道地藥材知識的普及,確保公眾能吃到安全、有效的三七等中藥 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