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6/10/19 0:00:00 來源:
未知
佟彤
醫之卓越者,率先把握到的那個科學未及之處,就是中醫的秘密,也正是因此,“中醫現代化”其實遙不可及,因為越是復雜的,越與眾不同,就越無法復制,這也許就是中醫自潔的一種方式。
我 說中醫沒有“秘方”,肯定有人不同意,因為他聽說過某個死囚為了活命,獻了多少代秘而不傳的方子;或者在哪個深山老林,一個百歲道士,自用了一輩子的神 藥……就算確有此事,那個“秘方”“神藥”的效驗或者說普適性,一定也存疑待考,因為像《傷寒論》這樣的中醫經典,為了怕失傳,歷代傳承者不斷地補注、釋 義,到了有中醫藥大學的時候,甚至單獨設立了一門《傷寒論》的課程,還有專門的“傷寒學博士”,但即便如此,能得張仲景真傳的也沒幾個,你怎么能指望一張 沒有經過多少人驗證的方子?
中醫沒有“秘方”,是因為中醫之奇與秘,不在一個藥或者一個方子上,名醫之所以能妙手回春,在于他們超人的,對 疾病的辨識力和對藥物的理解力,這些細微之處是很難量化的,因此也就很難言傳甚至推廣,好比做菜,就算都按照菜譜操作,一盤簡單的“魚香肉絲”也足以分辨 手藝的高低,名廚和名醫都是很難復制的鳳毛麟角,他們的獨有技藝,在客觀上就等同于保密。
出于“讓中醫和世界接軌”的目的,研究中醫者一直 在想把中醫科學化,以便讓中醫走向世界,比如將舌苔、脈象標準化。但是舌苔什么狀態下是“膩苔”?膩到什么程度需要用蒼術?又需要用多少最合適?這個研究 至今未果,就算有,也一定難以入微地模擬出名醫看病的感覺。好比之前的幾次“人機對弈”,無論機器怎么先進,人總是最終勝利,人與機器,人與電腦之間的差 距,就是“中醫現代化”與中醫之間那一段永遠無法縮短的距離。
獲得“諾貝爾獎”的青蒿素,最近又有新成果。研究發現:除了“青蒿素”,青蒿 中還有其他有效成分。這個消息對懂中醫的人來說,毫無興奮可言,因為早在古代,中醫就知道青蒿絕對不僅治療瘧疾,明代吳鞠通《溫病條辨》中的“青蒿鱉甲 湯”,青蒿是排在第一的主藥,治療的卻是失眠,特別是精神緊張,消耗過大導致的虛熱失眠者,其中青蒿15克,鱉甲30克,生地黃15克,牡丹皮10克,知 母10克,炒酸棗仁15克。用青蒿,就是將擾動得人不能入眠的虛熱,透出來,青蒿的這種透熱的功效,也可以治療不明原因的,或者抗生素、退燒藥無效的持續 發燒。
但是,拿什么指標衡量和解釋這個“透熱”的“透”?“透熱”和“清熱”又有什么區別?至今乃至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估計都很難給出結 論,我們能看到的,就是在這些不可知,不可量化的青蒿功用中,像“青蒿素”這樣的有效成分,一點點被發現出來,但發現到什么時候才是青蒿的全部?這更未可 知。
從“青蒿素”到青蒿素之外的新成分,科學正一點點搞懂青蒿,這也是中醫藥一點點被科學認識的過程,在此之前,醫之卓越者,率先把握到的 那個科學未及之處,就是中醫的秘密,也正是因此,“中醫現代化”其實遙不可及,因為越是復雜的,越與眾不同,就越無法復制,這也許就是中醫自潔的一種方 式,就像霍金于我們,是天才和常人的差距,就算后者全力學習,模仿,霍金的學識也像保了密一樣不可能普及。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