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遠的角度和中醫發展自身規律出發,建議有關部門能建立醫藥結合的雙料人才培養機制,并打通行醫資格,讓藥師擁有醫師證,讓醫師擁有藥師證,或者合用一證,做到能醫者能藥,能藥者能醫,培養雙料型的醫師、藥師和高級人才。
過去學中醫都要認藥,所有醫生都是醫藥學專家,而現在很多青年中醫會開方卻不認藥,中藥師又只懂藥而不懂中醫理論,這是當今十分普遍的現象。尤其是國家實行醫師制度和藥師制度之后,中醫臨床與藥物管理使用處在了兩個平行線上,臨床專業醫生的培養與藥學人才的培養形成了不一樣的風格。
醫藥分離的模式借鑒的是現代臨床和藥理學的管理模式,看似醫師、藥師能各司其職,其實是不符合中醫發展規律的。
醫藥分離并不適用中醫人才的培養。自古醫藥不分家,傳統老中醫不但懂開方遣藥,更對加工藥材或者采購藥材了然于胸。從神農嘗百草到藥王孫思邈,再到明代藥圣李時珍以及近代名老中醫,都是醫藥兼通的大家。
中醫師醫藥皆通是臨床療效的保障。醫生若能對所用中藥的性味歸經、自然狀態、炮制狀態以及具體的效用等情況有著深入的了解,在用藥時就能如一位將軍般調兵遣將,以達到最好的臨床效果。如果醫生不認識中藥,不能完全理解藥物的性能用途,單憑理論的認知或者藥房的供應去進行藥物的使用,就難免有些閉門造車,臨床療效就容易大打折扣。
中醫師學中藥、中藥師學中醫都要符合臨床需要。臨床工作和藥學工作都是深邃的學問,知識浩如煙海,而精通醫學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要真如《本草綱目》一般認識近萬種藥物也是不切實際。然而,臨床上經常使用的藥物不過四百種,一些專家常使用的藥物也不過百種。因此,并不是必須將所有的中藥都爛熟于心,而是對常規使用的中藥能夠多一些更深的理解和認識,這樣對于臨床工作的開展也是十分有益的。同時,做藥師的也不能只置身于自己所學習的或者要求的領域,也應該通曉一些醫學的知識,這樣就能夠更加深刻的理解藥物的開發和使用。
因此,從長遠的角度和中醫發展自身規律出發,建議有關部門能建立醫藥結合的雙料人才培養機制,并打通行醫資格,讓藥師擁有醫師證,讓醫師擁有藥師證,或者合用一證,做到能醫者能藥,能藥者能醫,培養雙料型的醫師、藥師和高級人才。這不僅有利于中醫專業的發展,而且對于引導高級專家或者中醫師開辦門診、坐堂行醫也有積極的意義。 (作者孟長海單位系河南中醫藥大學)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