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6/11/23 0:00:00 來源:
未知
成都市“首批中藥臨床藥學特別師承班”圓滿結束,這個師承班能為成都中醫藥發展帶來什么?
“有人說中醫可能毀在中藥上,這不是危言聳聽。我著急的是,再好的大夫即便是國醫大師,你開的方子再好,但抓的藥不行,百姓吃了沒效果,那就會毀掉中醫。”
以上這段話,是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長王國強在全國中藥材資源與生態種植研討會上所說的,其言切切,擲地有聲,道出了目前中醫和中藥所遭遇的問題。
“中醫毀于中藥”,這種說法在業內流傳已久,專家也已呼吁多時。若此問題不解決,推廣中醫、發展中醫的道路中將始終橫臥著一只難以逾越的“攔路虎”。但是,如何來解決這個備受關注的問題?
2014年,成都在全國首開先河,舉辦了“成都市首批中藥臨床藥學特別師承班”,期望通過為期兩年的師承學習,使學員掌握從經典古籍研讀到中醫養生、從中藥資源的保護到中藥品質考究、從川產地道藥材的繼承到創新發展、從中藥飲片鑒別到中藥質量現代控制技術、從中藥飲片炮制到中藥制劑、從中藥小包裝飲片到中藥配方顆粒、從中藥臨床藥學基礎知識學習到中藥知識的融會貫通、從中醫病案整理到醫院藥劑科管理等比較全面的掌握中藥臨床藥學知識。
中醫自古“醫藥不分家”,成都在全國首開的中藥臨床藥學特別師承班,就是致力于將現實中已經“分家”的中醫和中藥重新串聯彌合起來,著力于逐步改變醫藥“分家”的局面,使中醫藥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更好地服務于百姓。
那么,師承班效果究竟怎么樣?它對中醫藥的發展將起到怎樣的作用?筆者為此展開了深入的調查。
72名學員和29名導師
一批中醫藥名家
“扣手”一批中醫藥劑骨干
時間需要回溯到2014年5月底。
盡管尚未正式入夏,但成都的天氣已經開始炎熱起來。這天早上,郫縣骨科醫院藥劑科主任楊川早早起床,驅車前往成都,去參加“成都市首批中藥臨床藥學特別師承班”的開班典禮。作為一名中藥藥劑師,年近40的楊川在離開大學校園多年后,將重新“回爐”,去學習關于中藥臨床藥學的知識。
與楊川一起參加成都市首屆中藥臨床藥學特別師承班的學員共有72名,他們分別來自省、市、區(市)縣中醫醫院和綜合性醫院以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及村衛生站,他們都是所在單位的骨干。也許他們自己也不曾想到,這次為期兩年的師承培訓,會徹底顛覆對中藥的慣性認識,從而改變他們的從業生涯,讓“醫”和“藥”重新回到應有的正確軌道上去。
在這群學員中,來自省和市級醫療機構的有18名,占25%,縣級醫療機構學員52名,占72.2%,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學員有2名,占2.8%。學員的學歷分布也較為廣泛,其中博士1名、碩士11名、大學本科34名,大學專科24名。
從年齡上來說,72名學員普遍較為年輕,絕大多數人在40歲左右,在中醫這個行當,他們正是“當打之年”,有豐富的工作經驗、有十足的干勁、有廣闊的進步空間,最重要的是,他們更能夠吸收先進的理念并學以致用。他們身上存在的這些特點,正好符合中藥臨床藥學師承的要求。
成都市衛計委和中醫管理局高度重視中醫藥學人員培訓,在計劃籌備“成都市首屆中藥臨床藥學特別師承班”時,就對學員的篩選提出了較為嚴格的要求,“因為他們承載的是成都中醫藥的未來和希望。”
“在發展中醫藥、推廣中醫藥的關鍵時期,我們需要有這么一批人來作為開拓者”,成都市中藥臨床藥學特別師承教育辦公室負責人說,“中醫可能毀于中藥”,警鐘其實已經敲響許久,“在傳統上,中醫從來都是醫藥不分家的,但在現實操作中,醫和藥已經隔離開來,醫生開方,藥劑師抓藥,相互間成為一種流程,而少有去關注劑量是否合理、藥品是否抓得準確、煎制方法是否準確無誤等等,這直接導致療效出現偏差,從而影響了治療、影響了中醫藥在患者心目中的地位。”
如何將分離的“醫”和“藥”重新彌合起來,回歸到傳統的“醫藥一家”?成都市衛計委和中醫藥管理局想到了“師承模式”。我市先后開展過3批中醫臨床師承班,通過師承方式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中醫傳承人,然而,這只針對“醫”,而針對“藥”的師承,在全國沒人做過。
成都成為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經過充分籌備,2014年5月底,“成都市首批中藥臨床藥學特別師承班”正式開班,72名學員將在兩年中接受29名省、市名中醫藥專家的培訓。作為指導專家的29名導師均在省內赫赫有名,他們中有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以及主任中藥師和主任中醫師。在遴選導師時,當聽說是針對中醫臨床藥學進行傳承培養,導師們欣然接受,甚至不惜推掉很多重要的工作,“因為,專門對 藥 的師承培訓,在全國還是第一次,這讓我們看到了中醫藥發展的更大希望。”國家級名中醫刁本恕說。正是因為各位導師們的無私奉獻和辛勤付出,今年,成都市的中藥臨床藥學特別師承教育才結出了豐碩的成果。
導師們的擔憂
這就是中藥臨床藥學
特別師承班要解決的問題
四川省、成都市名中醫刁本恕則說,與西醫不同,中醫和中藥不可分,“而現在存在很多錯誤,中醫師不了解藥,甚至連很多中藥材都不認識或者真假難辨,只管開處方,這是不行的。”他舉例說,黃連因產地不同藥效也不同,川黃連,又叫雅連,是效果很好的,當病人需要用川黃連而醫生開成了其他地方的黃連,效果就大受影響,“因此醫生就應該特別注明是川黃連或雅連,如果醫生都不認識,那如何保證療效?”
成都中醫名醫館的四川省名中醫陳天然也對現在的“中醫藥分家”感到痛心疾首,他說,中醫在傳統上就講究師承,要懂“前店后堂”,也就是說,不僅能在后堂診斷開方,而且在前店還能認識所有中藥材,通過“聞、嘗、摸”熟知它們的藥性,一點都不能出錯。“現在我們擔憂的 中醫毀于中藥 ,就是醫生不識藥,而藥師對藥劑理論的欠缺難以審方驗方,導致錯誤率升高,影響了中藥療效。”
中醫藥遭遇的問題,是國內一種普遍現象,而成都用開辦“首批中藥臨床藥學特別師承班”的方式,探尋問題的解決之道。
在闡述成都市“首屆中藥臨床藥學特別師承班”之前,需要了解一下我市的中醫藥現狀、中醫藥劑師的基本工作規律以及導師們對現狀的看法。
據衛生統計數據,截至目前,成都市有中醫醫院、設中醫科室的綜合性醫院(含基層)以及中醫診所、門診部1327所,中醫藥從業人員20267人,年診療將近1600萬人次。就機構數量和診療人次來看,說明中醫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人們相信中醫、選擇中醫,成為中醫藥發展的有力基石。有了這一基石,四川作為中醫藥大省、成都作為中醫藥的大市,其名號得以持久保持。
然而,少有人知的是,“醫”和“藥”的脫節,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中醫藥事業可持續發力的掣肘。
在2014年5月以前,郫縣骨科醫院藥劑科主任楊川和科室的其他藥劑師并沒有覺得自己的工作有何不妥:醫生開具處方,病人拿單子到藥房,藥劑師按照方子逐一抓藥。這幾乎就是一個固定的工作流程,除了審核中藥的配伍禁忌外,他們嚴格執行醫生的處方。“作為藥劑師,我們認識藥房里的各種藥,但了解得并不那么充分,比如,柴胡有全草和根莖之分,在中醫上用法不同;竹葉柴胡和柴胡是兩種不同的藥,因為柴胡很貴而竹葉柴胡相對便宜,供應商有時用竹葉柴胡替代柴胡;還有半夏和水半夏、葛根和粉葛等等,都是有很大區別的,治療不同的疾病,然而,現在很多藥劑師并不能很好地區分,從而混淆著用,因而中藥的療效就打了折扣。”
天府新區人民醫院的中藥藥劑科負責人段梅也有同樣的感受,她說,中藥炮制是非常講究方法的,哪些藥先煎、煎多長時間,然后哪些藥再放進去、煎多久等等,這與藥的療效呈正比關系,“以前不懂得這些,如果處方上沒有特別強調,煎藥室拿了藥就倒進去熬,療效顯然就受到影響。”
在中醫領域,這是較為普遍的現象而非個案,由此中醫藥專家們也憂心忡忡。
祝之友,主任中藥師,國家級名老中醫藥專家、博士生導師,中醫臨床藥學(背景)研究院終身首席科學家。他在《神農本草經》的前言中寫到:“在祖國醫藥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由于歷史原因,藥物品種內涵的不斷變化,即 方未變而藥多變 的特殊現象,造成了古代和現代用藥之間的不確當與脫節,從而影響中醫臨床療效,乃至中醫藥學的發展。”祝之友列舉許多經典古方作為例子來說明:如麻黃桂枝湯中的桂枝,枳實湯中的枳實,泰山磐石散中的續斷,仙方活命飲中的金銀花等等,與當今所用的藥均有差異。“現代中醫使用這些湯方時,均更換了其中的藥物,把現代人對藥物的思維標準強加在古人用藥意圖上,有的完全背道而馳。”
祝之友還說到一種現象:現在的中醫名家多數只對處方研究精湛,而往往對藥物的歷史變異不很重視,在中醫飲片使用上只注意“道地正宗”,而不注意藥房調配實際付給品的真偽,從而直接影響了療效。
兩年的嚴苛訓練
72名學員感覺
終于回到“正確的軌道上”
“懂醫不懂藥,是個飯缽缽;懂藥不懂醫,是個瓜東西。”這句順口溜與其說是一種嘲諷,倒不如說是對中醫中藥“分家”的一種警示。為了開辦首批中藥臨床藥學特別師承班,成都市衛計委做了大量的工作,以期為成都市中醫藥事業發展開辟一條更為通暢的道路,成都市財政局對中藥師承項目給予了專項經費,為中藥師承班的順利舉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為加強師承教學管理,保證教學質量,成都市中醫管理局制定了《成都市中藥臨床藥學特別師承教育教學工作方案》、《成都市中藥臨床藥學特別師承教育工作管理辦法》和《中藥臨床藥學特別師承教育經費管理辦法》,擬定了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成立了以成都市衛計委、成都市中醫管理局分管領導為組長的成都市中藥臨床藥學特別師承教育領導小組和專家評審委員會及成都市中藥臨床藥學特別師承教育辦公室,并委托成都市醫學信息所(成都中醫藥學會)負責日常教學和管理工作,確保教學進度與教學質量,每一次大課,學員都要進行教學評估,提出意見和建議,便于教學更有實效性和針對性。
那么,72名學員接受29名導師的師承培訓,他們究竟學些什么呢?
這次中藥臨床藥學特別師承培訓,還真體現了“特別”二字:
在兩年時間中,師承教育辦公室認真按照教學大綱安排教學內容,開展集中大課26次,所謂大課,它突破了以前純理論的培訓,采用理論加實踐的方式進行。比如,第一次上課,導師祝之友講《中藥臨床藥學路徑與方法》,緊接著的第二堂課,便是理論加實踐,課堂內容為《中藥飲片質量的關鍵問題與藥房基本鑒定》。這堂課是在成都市食品藥品檢驗研究院上的,那里有中藥飲片的鑒定條件,因而在理論結束后,學員立即介入實踐,到標本室去嘗試鑒定中藥飲片質量,觀察真劣中藥飲片的差異。
“明晰本草,形色性味;認知品種,古今變異;全面掌握,臨方炮制;用藥安全,規范齊備;確保療效,振濟性命。大悲方便,推陳出新;感恩神農,利濟蒼生。”——這份《心契約言》,是每一次大課學員們宣讀的誓言,表明了學員們學好中藥、主動把握好中藥質量、更好服務于百姓的決心。
除了26次理論加實踐的大課,師承教育辦公室還4次組織學員參加國家級中藥臨床藥學培訓,同時把全國臨床藥學學習及實踐活動信息及時告知學員,鼓勵學員積極參與學習,為學員提供了更多的學習機會。
此外,師承教育辦公室還9次組織學員參加教學實踐活動,先后兩次到洪雅認藥、采藥,到都江堰麝香養殖場了解麝香的養殖和取麝的過程、到江油附子種植藥材基地了解附子的種植采摘加工過程,同時聽取專家講授附子13種炮制工藝技術;到洪雅瓦屋山藥業、新都中庸藥業、都江堰春盛藥業、綠色藥業、省中藥飲片公司參觀標本室、質控室、藥庫房和生產車間 ,參觀了洪雅縣、安岳縣中醫院及中藥房和安岳中醫藥制藥廠,從不同環節了解中藥的生產過程和質量控制程序,使視野從小小的中藥房拓寬到更加廣闊的空間,感知、悟知日常工作還應結合哪些更有用的臨床藥學知識,逐步改變單一、按部就班的工作思維和工作模式。
楊川是師承班的班長,他說:“每次集中大課都有一個或多個知識點,每位優秀導師都是一座知識寶庫、都是一本現成的典籍,為學員推開了一扇中醫藥知識寶庫的大門;每次教學實踐活動都是對學員所學理論知識的檢驗和鞏固。”他感嘆說,師承班的所學內容,幾乎更新了對中藥的認識,刷新了中醫藥發展的理念,“還未結業,學員們都紛紛開始嘗試將所學的東西落實到實踐當中去,以各自單位為點,從藥劑出發,開始了規范、改革和創新。大家都覺得,在師承班上的所學,終于開始讓中藥回歸到正確的軌道上來了!”
從學員行動看師承效果
讓中藥發揮
原本應有的療效
2016年5月,“成都市首批中藥臨床藥學特別師承班”順利結束,由于學員的論文集尚未出版,故結業典禮將推遲到11月底進行。如何界定師承班的成果?在調查中,我們希望從多個維度進行觀察。
成都市中藥臨床藥學特別師承教育辦公室負責人龔懷宇:
72名學員中有2名因工作變動未參加考核,另70名學員參加了結業考核,其中優秀和良好57名,占81.4 %;3名論文不符合要求的學員由專家重新審閱資料,提出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的進行了一對一的幫助指導,參考的70名學員全部合格順利結業。
兩年培訓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學員們收獲頗豐,提高很大。更重要的是,學員們對中藥臨床藥學工作有了再認識,兩年前學員們對如何開展中藥臨床藥學工作感到很迷茫無從下手,全市各醫院開展中藥臨床藥學工作的單位甚少,培訓尚未結束,學員們就已經在實際工作中開始改進本單位的藥劑工作,彌補以前的缺點或不足。
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中藥房主任徐敏:
處方點評在西醫上已經運用很久,很好地規避了不合理用藥,但在中醫上起步較晚。這次師承培訓,讓我們意識到中藥處方依然需要點評,因而醫院建立了中藥使用的評價體系,成立了合理用藥點評的工作小組,通過點評使中藥用藥更規范合理。由于中醫講求辨證施治,患者個體差異大,這也為處方點評帶來一定難度,所以我們就從處方書寫規范性開始,邊落實邊摸索,逐步尋找規律。比如,開的是竹葉柴胡,就絕不能夠以柴胡來統稱;對超劑量用藥的處方,藥劑師會去求證為什么超劑量,若確實是病人個體需要,那么醫生必須再次簽字,這樣就保證了用藥安全。通過近兩年的處方點評,以前不規范的行為得以規范,我們從患者調查中發現,中藥的施治效果竟然大幅提升,患者很滿意。
天府新區人民醫院中藥技師段梅:
在師承班進行到中途的時候,我們便深刻意識到中藥質量控制的重要性,因此在去年上半年,在我們的建議下,天府新區成立了一個“中醫藥質控中心”,我擔任中心負責人,以天府新區人民醫院為龍頭,將轄區內的一企業醫院、13家鄉鎮(社區)醫院以及民營醫院都納入進來進行培訓,然后對中藥房進行規范化建設,從中藥飲片質量的把關,到藥房標簽的重新規范,再到藥品來源的追溯體系建設等等,都重新進行了嚴格規范,通過一年半的努力,中醫藥發生了巨大變化,最大的受益者其實是廣大患者。
新都區中醫醫院藥劑室主任廖芳:
我們的側重點是中藥炮制和中藥飲片質量的把關。我們對全區中醫藥劑師進行了培訓,包括診所、藥店在內,有300多人參加,還邀請祝之友老師專門來為學員講課,教大家如何正確炮制中藥,以提高中藥療效。從9月份開始,各區(市)縣展開對中藥飲片質量的交叉檢查,值得驕傲的是,檢查專家大多是成都市首批中藥臨床藥學特別師承班的學員們,我們將學到的知識與工作實際結合,著力于服務和指導中藥飲片質量的提升,也是實實在在為老百姓服務的具體體現。
其實,我們的采訪記錄,僅僅表現的是一個方面,學員們回到單位開展的工作遠遠不止這些,比如還有:開展了藥師下臨床,協助醫師為患者提供安全合理的用藥方案;向患者提供藥物咨詢;修訂中藥中成藥《處方集》為臨床醫師用藥提供方便;加強中藥不良反應監測,提高臨床用藥安全性;成立中藥情報資料室,收集國內外最新中藥藥學情報,為臨床人員有選擇性地借鑒使用,為合理制訂治療方案提供最新的醫藥信息支持,開展中藥不良反應監測和分析上報,將分析結果及時反饋給臨床醫生,從而降低了中藥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學員回去后,大力開展醫院中藥飲片全過程質量管理,制定中藥飲片采購、儲存管理制度、中藥飲片調劑管理制度、差錯與應急管理制度、中藥飲片臨床應用管理制度、煎藥室管理制度、中藥飲片質量檢測等制度,有的醫院成立了質量管理小組及設質控員,每月對制度流程及職責落實情況和中藥各個質量環節進行監測、檢查,保證各個環節質量與安全。
為期2年的中藥師承培訓,不僅提高了管理能力,而且,學員們的努力,還進一步深化了中醫藥的服務內涵,“學員所在單位普遍開展了臨方炮制、臨方加工,有的單位還開展了膏方、散劑、丸藥的制作、時令養生湯、三九貼、三伏貼、痛經貼等不斷增加醫院的服務內容,滿足患者日益增長的服務需求。”
據悉,成都的中藥臨床藥學特別師承班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得到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四川省中醫藥管理局的高度關注與認可,表示將借鑒并推廣這種模式進行人才培養。市中醫藥管理局負責人說:“有了首屆師承班的經驗,我市還將繼續舉辦中藥臨床師承班,讓它成為與中醫師承班平行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從而讓中醫中藥從此不再 分家 ,讓我市中醫藥在建設健康成都、幸福蓉城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更好地服務廣大患者,惠及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