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7/1/6 0:00:00 來源:
未知
“在古巴人眼里,如果得了病連中醫都治不好,那就真的沒救了。”在近日舉行的“第二屆中醫藥的國際化論壇”上,中國前駐古巴大使徐貽聰的一番話,引發現場一片會心的笑聲。
這會心的笑,傳遞出人們對中醫藥的自信。從古代的“神農嘗百草”“望聞問切”和《傷寒雜病論》《本草綱目》,到今天的屠呦呦獲得諾獎和菲爾普斯“中國印”,都在印證中醫藥的這種自信。第四次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顯示,中醫藥被認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元素。
如今,中醫藥發展已上升為國家戰略,中醫中藥“走出去”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習近平主席在《致中國中醫科學院成立60周年賀信》中強調,要“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中醫藥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要“積極推動中醫藥海外發展”;國務院新聞辦發表《中國的中醫藥》白皮書說,中醫藥“對世界文明進步產生了積極影響”;即將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專門規定,支持中醫藥對外交流與合作,促進中醫藥的國際傳播和應用。
但是,由于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等原因,中醫走向世界還存在很多挑戰。中醫藥繼承不足、創新不夠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特別是中藥產業集中度低,野生中藥材資源破壞嚴重,部分中藥材品質下降等,導致中醫藥的國際競爭力減弱。
中醫中藥未來如何更好“走出去”?最關鍵是要練好品牌“內功”。首先是通過各種途徑,把“中醫藥”這塊金字招牌推向世界。比如,外交部原部長、中國民族醫藥學會國際交流合作分會名譽會長李肇星等外交界人士開展的“中醫外交”,就取得了良好效果;其次是生產技術和生產裝備要進一步提升。比如,旱澇等氣候變化都容易導致中藥藥效不穩定,如何保持質量穩定是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此外,保護好知識產權、培養好中醫中藥人才等等,都是中醫中藥練好品牌“內功”的必選項。
中醫藥是我國獨有的衛生資源,優秀的文化資源,原創的科技資源,也是潛力巨大的經濟資源。讓中醫中藥“走出去”,在世界各地開更多花、結更多果,不僅是領導人的指示和要求,也不僅是國家戰略,更是一代人的責任。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